中國安全外交的方向和路徑
亞信會議即將在中國上海舉行。這是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也是關于亞洲安全與信任領域的重要交流平臺。這次會議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就實際情況而言亞洲很多國家之間存在著高度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情況,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局部沖突,需要有一些機制性措施加以溝通。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中國在國際安全方面也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認真加以應對。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與周邊國際環境的變化要求中國在安全外交方面有所作為。正因為如此,中國最近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旨在對中國國家安全做出戰略性和政策性的安排規劃并在戰略和政策的實施方面形成有效的機制。
中國的反恐外交
中國是恐怖主義受害者,打擊“東突”恐怖勢力是國際反恐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突”恐怖勢力為了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在中國境內外制造了大量的恐怖活動,尤其在2009年“7?5”事件以后,“東突”恐怖勢力在新疆等地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和地區的和平穩定,因此中國迫切需要與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2014年,天安門金水橋發生汽車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美國主流媒體(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其網站上刊發文章,質疑中國對這一事件的立場,批評中國的民族宗教政策,對涉案恐怖分子表示同情。這表明美國主流媒體在對待暴力恐怖事件問題上大搞雙重標準。事實上,搞這次恐怖襲擊的恐怖極端分子完全是在針對無辜平民和游客實施暴力恐怖行徑,中國反對國際上一些人和一些勢力將這次暴力恐怖事件同中國的民族宗教問題牽扯在一起,反對攻擊中國的民族宗教政策,反對美國主流媒體對恐怖分子實施的暴力恐怖行為采取縱容立場和態度,更反對任何人以任何名義支持恐怖主義活動。中國反對國際社會一些勢力、組織和機構在反恐問題上實行“雙重標準”。
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方面,中國借助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國際組織平臺,實施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國際合作和協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中亞地區和中國都面臨著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現實威脅和挑戰,俄羅斯深受來自車臣非法武裝分子連續暴力恐怖襲擊的困擾。中亞國家也多次受到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威脅,例如吉爾吉斯斯坦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就發生了多起暴力恐怖事件,烏茲別克斯坦也是如此,中國新疆同樣面臨著暴力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暴力恐怖事件時有發生。上述這些情況表明,反對“三股勢力”已經成為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安全需要。在這種大的國際背景下,“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轉變為“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6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上通過了該組織成員國關于反對三股勢力的“上海公約”,明確指出了反對“三股勢力”的現實意義和共同的利益訴求。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伊始,美國有一些人對該組織評頭品足,臆斷該組織有針對美國的戰略意圖,但當年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表明,上海合作組織將反對“三股勢力”作為重要的戰略目的和任務是富有遠見和政治預見性的。為共同反對“三股勢力”,上海合作組織還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設立了地區反恐中心,以協調該組織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力量和資源。隨后,中國與其他成員國一起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多次進行反恐軍事演習,相互分享反恐信息和成果。因此,從反恐外交的視角上看,中國的安全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僅為中國自身的反恐斗爭,也為維護該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外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