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職業教育發展前景 稱“大有可為”
“要是女孩子比不過男孩子,那多丟臉!”陳思羽頭一揚,笑道。她是海南省機電工程學校09級嘉華汽車班的學生,手持噴槍,為車身噴出亮麗的粉紅色漆時,“身手”絕不輸于男孩。
她還記得捧回海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一等獎的那一刻,父親喜出望外:“讓你讀中專,沒想到能讀得這么優秀!”更讓父親放心的是,盡管明年才畢業,但思羽幾乎沒有就業壓力。作為校企合作、定向培養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她將被北京嘉華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優先聘用。
“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這樣的大標語,在這所美麗的熱帶校園隨處可見。2009年,海南省機電工程學校與北京嘉華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50名學生經過層層選拔,組成了“嘉華汽車班”。
“我們是從600多報名者中選拔出來的,很自豪,家長也很高興,因為畢業后有一技之長,能進大企業工作!”該班學生刑正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個由學校和企業共管共建的班級,與眾不同。課堂上,同學們身著“嘉華”字標的淺藍色工作服。教室內,張貼著“誠信 ——立業之本,專業——成功之道,創新——動力源泉”的企業文化理念。班主任是有著企業工作背景的教師,副班主任則是企業選派的管理人員,就連教材,也是校企共同編寫……現在,這些學生已全部到嘉華公司頂崗實習。從“訂單式培養”到“菜單式培訓”,校企做到“無縫對接”,大大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19歲的李宗檜是海南省機電工程學校08級機電一班的學生,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車床前專注地練習,汗水濕透了衣服也不在乎。“現在我出去就有工作,但是想闖一下,爭取進更好的企業!”他擦著手上的油污,十分自信。
這個男孩的底氣來自學校的另一特色——“三段式”職業教育模式,即第一年在市縣職教中心學習基礎知識,第二年轉到省屬優質中職學校學習專業技術技能,第三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比較貧窮。‘三段式’辦學模式費用低,學生得到了實惠。”海南省機電工程學校校長陳克文說。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堂、對準實踐抓教學,“三段式”培養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學生常常還在上二年級時,就被用人單位預訂一空。
從校企合作辦班到“三段式”培養,海南省機電工程學校與12個市縣職教中心及1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創造了鮮活經驗,彰顯了職教活力。這一切,都離不開海南省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思路。
“對職業教育實行重點支持、重點傾斜、重點發展”,在海南,省長羅保銘的這句話廣為流傳。海南是個年輕省份,職業教育基礎尤為薄弱,不僅制約了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也與建設國際旅游島、經濟跨越發展的步伐不協調。2007年,羅保銘任省長后的首個調研內容就是職業教育,并明確把中職教育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在財力、人力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目前,海南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約17萬人,是2006年的兩倍還多,畢業生就業率連續4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完成了打職業教育“翻身仗”的目標。
緊貼市場的教學、搶手的畢業生、普遍高漲的上職校熱情……參觀結束后,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方銘琳不禁感嘆:“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有所為,而且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