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托起夢想的翅膀
2009年7月17日 經濟日報
編者按 教育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網絡也使教育資源共享變為現實。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都有積極作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及其全方位應用,不僅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更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措施。
鏡頭一:小學生做起了“大研究”。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的趙宇老師帶著4年級計算機興趣小組的同學們,用筆記本電腦和聲音傳感器開展了《校園噪聲的來源與防治》的研究。孩子們用實驗了解了噪音基本知識、掌握聲音測量方法后分小組通過聲音傳感器測量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噪音情況,還在互聯網上搜集資料,最終向學校提出噪音防治的建議。
鏡頭二:小電視帶來了“大天地”。湖北省鄖縣鮑峽鎮中心小學的李翔云同學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收看學校電視里遠程教育頻道中播放的英語節目,“電視里的外國大哥哥大姐姐就像生活在我身邊一樣,英語課上學過的那些句子,一下就變活了?!崩钕柙茀⒓邮呤械挠⒄Z口語大賽,出乎意料地拿了一等獎,這個大山里的孩子高興地說,“評委們都說我的發音可標準啦!”
這些都是教育信息化帶來的嶄新變化。一張張小小的光盤,一條條光纜,一個個狀似大鍋的衛星接收設備,一臺臺計算機,打破了城鄉界限,也打開了放眼世界的窗口,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已經明確寫入“十一五”規劃,教育信息化也被比喻成托起夢想的翅膀,為孩子們鋪平知識坦途。
遠程教育:“娃娃老師”發揮大作用
采訪農村信息化,在一個個利用電腦和網絡科學致富的莊稼人身邊,常常能看到滿臉稚氣的“娃娃老師”,他們把從學校學到的知識帶回家來,教父母第一次拿起鼠標檢索農技知識,甚至干脆幫他們在網上輸入農產品的銷售信息。《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我國數字鴻溝有所擴大。國內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網絡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鄉、區域和行業的差距有擴大趨勢,成為影響協調發展的新因素。而現在,“娃娃老師”們正在成為填平“數字鴻溝”的生力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信息產業局副局長蘭紅星說:“通過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可以讓孩子掌握信息技術獲得更多知識;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掌握信息技能,能間接促進父母們信息素養的提高?!币环矫?,遠程教育通過互聯網、視頻點播等多種現代化信息手段,可以有效地改變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狀況,廣大農村學校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自己的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孩子們掌握的信息技能和他們的帶動作用,則能提高整個農村的信息化水平。
國家對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十分重視。到2007年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完成投資共111億元,超出計劃11億元。其中東部地區以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為主,基本覆蓋了農村中小學。農村初中學校聯網率達到90%以上,小學聯網率達到80%以上。
信息助教:“直觀+互動”相得益彰
中學語文課講到“赤壁之戰”時,老師拿出筆記本電腦播一段電影《赤壁》的片段,或者大學里老師用Email發放閱讀材料收取作業早已不是新鮮事。但“用得上”還要“用得好”,才能真正發揮出信息技術直觀互動的優勢。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網公司總經理楊萬里幽默地說:“教育信息化應該和教改相結合,為教育理念穿上‘新衣’,而不能簡單地把黑板上的內容照搬到筆記本電腦上?!?
教育信息化的實現至少有兩個標志:一是信息化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既可以大幅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又能培養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能力;二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經作為一種日常行為或工作方式深入學校教育。但現在許多教師制作的課件依然存在內容單調、陳舊的問題,在另外一些學校,信息化手段則缺乏將教學、學校管理和教師培訓及考核集成在一個統一平臺。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程建鋼表示:“如今,在教育信息化領域,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仍然比較普遍?!本科湓颍瑮钊f里表示,“主要是教師們對信息化手段能實現的功能還了解不深,應用也還不熟練?!?
教師培訓從而成為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必經之路,而使用信息化手段,讓教師們先了解“信息化能實現什么”的培訓項目,則成為教育部門推廣的重點。2008年,“普通高中課改實驗省份教師遠程培訓計劃”以計算機網絡培訓與集中輔導答疑相結合方式,直接為2008年新進入高中課改實驗省份的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75個縣市2517所學校培訓了8.7萬余名普通高中學科教師,而在中西部地區,以衛星電視播放和網絡與光盤學習相結合的“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遠程培訓計劃”,則直接為中西部22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41個縣約25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進行了培訓。
網絡時代:多種途徑打造現代教育
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2.98億人,其中10—19歲網民數量增加到35.2%,已經成為我國各年齡段網民中數量最多的群體,這就意味著有1.04億年輕人在6個月之內使用過互聯網。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手機3G網絡的推廣,教育信息化的新手段和新形態也在不斷涌現。
在學籍管理方面,目前很多省區市中小學校正在摸索學籍電子化管理。從2008年9月1日開始,北京市中小學全面試行電子學籍,初一新生也全部實行刷卡報到,每名學生入學時將獲得一個唯一的學籍號,通過對學籍號的有效識別,可以實現升學、轉學、入校注冊等學籍管理功能,旨在控制非正常跨區跨片流動、學生和學籍分離等現象。
在和學生家長的聯絡溝通方面,手機則成為最方便的平臺。“校信通”、“家信通”等一系列新服務模式的出現,學生進入和離開學校的時間都可以自動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上,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學校的各項活動和收費、學校通知和課外安排等也能一覽無遺,小小一部手機,讓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從背對背變成面對面。
網絡教育則讓成人也能一起分享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教育終身化”、“學習型社會”等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目前,教育部規定全國69所試點高??梢蚤_展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為成年人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機會,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滿足國家經濟發展要求。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同比增長23.9%,達到352億元。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