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城鎮化發展需推進職業教育
上海商報 2010年03月 喬新生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解決了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兩個問題:中國應該走城鎮化的道路,而不應走城市化的道路;城鎮化發展不等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眾所周知,在我國現代化路徑選擇上,學術界長期爭吵不休。一種觀點認為現代化就意味著城市化,中國決不能遍地開花,而應該集中資源,發展國際化大都市;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如果發展國際化大都市,那么,很可能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城市病”就會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逐漸蔓 延。筆者主張我國應該走城鎮化的道路,根據勞動力供給情況,逐步地發展中小城鎮,以此來解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就業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現代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寧愿蝸居在大城市,以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也不愿意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這是我國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國政府必須著手解決的技術問題。
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兩種辦法:一種是加大政府基礎設施投入,“筑巢引鳳”;另一種則是通過戰略性結構調整,實現城鎮化的良性發展。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發展中小城市,不斷地招商引資。他們開出優惠條件,甚至以土地免費為誘餌,吸引投資者到當地開辦工廠,以解決稅收和就業問 題。事實證明,資本的趨利性決定了,這樣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當一個城市的比較優勢不斷減弱,投資者就會選擇另外的投資地點,城市的衰落就會 不可避免。現在,一些中西部地區小城市建筑美輪美奐,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發展項目,整個城市蕭條不堪。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不能走“項目經濟”的老 路,不能依靠個別投資者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
中小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增長點,同時也應該成為一個文化中心,成為一個城市勞動力的孵化器。因此,城鎮化發展必須另辟蹊徑。
筆者認為,城鎮的發展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完善的配套系統。而要做到這一點,僅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必須通過發展文化教育產業,帶動相關產業良性發展。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綜合國力的核心。所以,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只有一流的 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建設一流的國家”。那么,如何發展教育事業呢?筆者認為,應該首先調整教育資源的整體布局,把大量的教育資源特別是義務教育資 源和高等教育資源集中到中小城市,借助于教育的發展,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
古今中外的例子表明,教育的發展對于城鎮的發展至關重要。一些著名大學所在地,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小城鎮。換句話說,由于大學的存在,帶動了中小城市的發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一方面大學的發展有賴于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大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意味著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大學可 以從世界各地吸引優秀青年,他們的到來不僅使城市充滿活力,而且由于青年人的消費,帶動了城市的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現在我國大學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規模不經濟現象,許多特大型城市高校云集,“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高校之間的競爭非但沒有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 展,反而導致高等教育資源嚴重浪費。許多大學為了吸引優秀考生,直接或者變相降低門檻,大學的發展已經處于無序狀態。筆者建議,國務院應當盡快實施高等教 育改革,大幅度降低高校的辦學經費,對于教育部重點支持的高等院校,應當逐步削減直至取消所有的特別經費預算,把這些資金用于在中西部地區小城鎮建立職業 技術學院,就地吸納青年免費深造,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政府興建職業技術學院,不僅可以加快小城鎮發展的速度,而且有利于解決當前就業不足的問題。政府實施免費教育政策,不僅可以減少社會治安問題,而且可以讓青年們把更多的資金用于個人消費,從而帶動小城鎮服務業的發展。
假如中央政府能夠出臺文件,規定百萬人口以上的縣級城市都必須設立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那么,就可以帶動一大批中小城市快速發展。職業技術學院的快速增加,不僅可以解決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而且可以減少監獄,穩定社會治安秩序。
國務院應當出臺政策,規定所有國立大學的教師,必須定期到中小城市的職業技術學院從事教育服務。凡是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都可以獲得政府獎勵。只有這樣,才能公平分配我國的教育資源,也才能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
城鎮化發展方向確定之后,具體的實施方案至關重要。筆者主張以職業教育發展帶動小城鎮建設,這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最佳選擇。希望決策者能及時調 整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把大量的教育經費用于小城鎮建設,并且通過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為中國產業升級儲備更多的人才。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