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球教授應邀參加國務院學位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5·17講話精神座談會 并作發言
5月31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召開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建設雙一流大學”座談會,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吳曉球教授應邀參加并發言。
吳曉球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個綱領性的講話,對我國發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他在講話中,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吳曉球教授說,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現狀與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直面問題、勇于探索、求真務實。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有經濟的增長、財富的增加,還必須要有理論的創新,必須在思想層面上對人類和世界做出貢獻。一個偉大的國家,除了物質和財富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層面、精神層面上的偉大。應當看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現狀,離這個目標是有距離的。要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起來,我們首先必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遠大的目標,要有一種使命感,要有科學的方法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要有批判性思維和建設性態度,既要善于吸收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又要注重中國社會的國情。中國是一個大國,應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新時代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期望,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喚。
吳曉球教授說,經濟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基于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中的問題,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他說,經濟學界目前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完全照搬照套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和方法,全然不顧中國的現實;另一種是沉浸在自身的邏輯和概念體系中,做一種脫離現實的邏輯游戲。這兩種經濟學傾向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和發展無益。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基于中國經濟社會豐沃的土壤,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探索真理的勇氣,去分析中國經濟運行遇到的各種問題,探尋其中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吳曉球教授說,經濟學者生活在今天的中國,是幸運的,因為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復雜的轉型期,研究對象內涵異常豐富,構建基于中國經濟特征的新的經濟理論體系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這個時代經濟學者的責任。我們既不可以全盤照抄,也不可以固步自封。要繁榮發展中國的經濟學,方法必須更新,思想觀念必須更新,既要拓展視野,還要深入了解中國經濟運行的現實,更要端正學風。要摒棄任何嘩眾取寵、急功近利的態度,遠離學術泡沫。同時,社會也要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經濟學的發展,需要一個適當的社會環境。
吳曉球教授表示,他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的發展是充滿期待的。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有信心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的要求,以期不辜負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