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闖關”后該向何方突進
作 者:孟威 來 源:中國報業發表日期:2013-09-27
有“魔”碼、“優”碼、“酷”碼之譽的二維碼技術,在過去的一年中,將報紙帶入“云端”,可看、可聽、可觸,創造了形式新穎的變革。但狂飆過后,傳統報業如何在“融媒”環境中面對現實,確立競爭優勢,通過跨媒體平臺持續傳播價值,一些關鍵性問題需要做出冷靜思索和理性解析。
紙媒“二維碼”著力:怎樣增強用戶的黏度?
Web2.0成熟階段,用戶黏度是媒體平臺抓取注意力的關鍵。近年來,商業網站新形態井噴頻現,新浪微博異軍突起、騰訊微信橫掃移動互聯世界;傳統媒體逆風起飛,像“云媒”“云報”、“呼啦”平臺,借力APP發軔,在各自的領域中先聲奪人,一個共同的期待莫過于圍繞用戶做足UGC,提升人氣,為大數據時代傳統媒介的云拓展奠定基礎。二維碼之所以為報業所看好亦同此理。
2012年,美國《編輯與出版商》雜志報道:MPP全球解決方案調查顯示,近2/3的出版行業領袖預計,報紙和其它印刷出版機構將在2020年變成僅有數字版的企業。互聯網新聞業瀏覽分流了1/3的紙媒讀者,這種分流還在持續蔓延之中。中國報紙這兩年也是境況堪憂。有跡象表明,報紙發展已從“平臺期”進入“下行期”。種數下降伴隨著平均期印數增長的緩慢乏力,使紙媒頹勢顯露。嚴峻的現實撲面而來:報業如何增強用戶的黏度,留住老用戶獲取新關注?
被視為報業救贖“黑馬”的二維碼,其應用的最大特點,為紙媒引以為豪:通過手機移動平臺,最大限度拓展媒體資源,實現文字、音視頻多媒體形態的有效結合,讓報紙真正立體、生動起來,滿足多樣化的新聞欲求。同時,通過二維碼深化媒介與用戶的互動聯系,可以增強報紙的貼近性和影響力。更何況,二維碼應用使紙媒內容制作不再限于當下或隔日,而具有了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時空的能力。報紙編輯部隨時可以對即將發生的新聞提前安排“現場播報”,通過二維碼網址鏈接上位,隨后再追加新聞于網絡為用戶獲享,彌補報紙無法實時傳送的缺憾。
盡管如此,報紙二維碼拓展還是受到了傳統用戶群體和閱讀習慣的強大干擾。報紙用戶的基本構成是那些年齡較長、習慣于讀“紙”、接受心態較為穩定的用戶群體,以及部分在新舊媒體交織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邊際人群。他們對安裝和應用“我查查”、“靈動快拍”等客戶端及各類掃碼軟件不見得熟悉和喜愛,或者對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原本懷有各取所需的選擇訴求。而18-30歲這一年齡層面的人們,是智能手機和iPad終端的主要用戶群,但傳統報紙對他們的線下品牌號召力并不十分明顯。這樣一來,二維碼對新生代的媒介體驗其實并無多大實際意義,反而是倒逼那些傳統、忠實的用戶群改變他們的閱讀習慣。據報道,一家二維碼企業曾與上海免費地鐵報合作掃描購物,結果一個月只有不到2000人掃碼,購買行為僅僅幾十個。基于此,實踐中,不同用戶群體媒介之間的接受效果存在著較大反差。目前,時尚類紙媒的二維碼接受程度要遠遠高于中老年類的報刊。
因此,如何提高用戶的二維碼認同率,培養主流用戶群的二維碼使用習慣,才是今天報業所要面對的最具挑戰的現實難點,用戶習慣將直接影響報紙二維碼應用的后勁。如何增加傳統用戶對于二維碼使用的主動性,就成為下一步報紙維系用戶粘性的關鍵。如果這一阻礙解決不利,二維碼的現實價值也許就不是“帶動需求”,反而是“被迫放棄”。
“二維碼”打造視聽盛筵:報紙因何而精彩?
二維碼成為媒介連接用戶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只是從技術層面保證了紙媒、手機、網絡“融合”起來的可能性,報紙要走得更遠,需要二維碼闖關新媒體之后呈現出更多精彩。
產品創新。從2005年《北京晚報》首開二維碼應用先河,到近年來二維碼技術在我國報紙行業的普遍推廣,媒介在產品創意方面一直摸索嘗試,推出的特色創新不限于文字與視頻、圖片、博客、微博等的鏈接融合。《精品購物指南》等媒介曾早早采用彩色二維碼等手段突出個性,或將新聞報道與線下互動直接對接;《我們始終牽手旅行》這樣的圖書還通過二維碼掃描,播放作者原創單曲,以豐富體驗擴大影響。但總體看,像國外實踐中普遍看好的一些深度創意嘗試,如紙媒直接創生精彩絕倫的視頻、音樂或動漫效果等,由于技術、資金等條件所限,尚未在我國形成二維碼媒介產品的流行趨勢。
內容為王。二維碼應用根本是解脫信息化時代報業生存的困境。報紙要在網絡上回歸閱讀的“易讀性”、“耐讀性”、“權威性”等優勢,保持高水準的深度解析,需依靠信息質量取勝,“內容為王”的道理在此凸現。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其發布的《改變中的新聞編輯部》報告中,曾不無遺憾地指出:“美國報紙得到的是數字時代網絡觀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膚淺內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內容的生產能力。”對于傳統新聞媒介而言,如果數字化只是搭建起一個新技術平臺,方便它們將內容堆積、匯總,甚至淪為“大路貨”,在新媒體“向下兼容”的強大功能流中,媒介必將行之不遠。
默多克旗下的首份iPad報紙《The Daily》曾與蘋果APP平臺合作,推出后備受矚目,但卻在22 個月后無奈關閉。其信息策略失誤,內容獨創性缺失、大雜燴同質化等問題,成為這份首創報最深的痛。另一個引人深思的數字是,目前我國已有手機報500余種、網絡報1000余種、網絡期刊超過2萬種。但據統計,每天的重復率高達60%。內容同質化已成媒介數字化之最大瓶頸。這一現實再次提醒報業“內容為王”的硬道理。內容是關系到用戶忠誠度和報業生存轉機的大問題。以載體為導向,內容不斷適應、滿足媒介形態的多樣融合,媒介傳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當務之急,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之下,報業一方面要深切反思自身所處的位置、最擅長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需與時俱進,賦予“內容為王”以新內涵。如,注重“內容”產品的“公民制造”,以獨家視角、獨家觀點替代獨家新聞引領風騷等。以“內容”為核心,積極開拓“渠道”,打造“品牌”、完善“服務”,將新聞做到極致,才能真正實現傳統報業的“借船出海”、揚帆遠航。
特色品格。在此基礎上,成功的數字媒體,還應努力發掘形成獨立的品格。注重自主性和獨立性,跟進應用潮流,強化風格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這是新媒體個性化、用戶中心精神的升華。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特眼光,才可能為紙媒轉型趟開理想通途。
報紙“二維碼”營銷出路:未來“錢景”何在?
智能手機應用的突飛猛進、互聯網Web形態的成熟堅勁,為二維碼的采納和二次重興創造了條件。理論上說,紙媒二維碼產生的互聯網流量,如果順利轉化為商業價值,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目前,紙媒借力“二維碼”,主要采用了三種營銷方式:廣告、虛擬商城、線上預訂線下消費,傳統報紙的價值鏈得以延伸。像《南方都市報》等平面媒體和閃購等平臺商合作開發二維碼購物,可將報紙版面變為能夠隨時下單的虛擬購物中心。《每日新報》等媒體刊登的廣告,房產樓盤、汽車360度展示活靈活現,具有相當大的廣告增值前景。
但應當看到,在二維碼行業中,商業模式并未成熟,紙媒的盈利模式匱乏且不清晰。目前在國內,二維碼僅僅是一個工具、一個入口,營銷上還無法獨立生存,更難獨當一面。比如,利用手機視頻拍攝廣告,雖然賺錢,但囿于手機屏幕特點,對主題、畫面動感等要求非常嚴格,拍攝難度較高,這與紙媒“專業不對口”,成本、人員都成了問題。同時,雖然廣告可“即拍即付”取得及時收益,但移動支付的安全與順暢還是不小的難題。
目前,我國金融系統的信息化程度較低,移動支付的統一技術標準、兼容性問題未獲妥善解決,尚未建立互聯互通的數據共享機制,無法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清算服務;短信詐騙,互聯網欺詐事件時有發生,社會信用度還有待提升。加上用戶對移動支付的認知和接受度較低,消費者使用習慣尚未養成、對于移動支付信心不足。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報紙二維碼購物營銷略顯早熟。
發展O2O業務,還需要解決“接地氣”問題。有些紙媒期待依托二維碼拓展收費領域,希望從商家的每一筆生意中獲益,設想看上去很美,但需要借助于O2O閉環平臺的完善,這不僅成本高昂,還要解決繁復的后期維護等問題。而如今,紙媒二維碼商城在選擇性、產品豐富度上還不能與電商網站媲美,形式上卻與網購無二致;又由于報紙、雜志版面的局限、大部分紙媒發行量呈萎縮狀態,加之,終端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國產手機盡管品牌較多,但運營商掌控力較弱,限制了內置二維碼軟件的實現,下載軟件又普遍存在著兼容性和便捷性等問題。這些都影響了用戶體驗和興趣偏好,限制了二維碼購物模式的形成,成為產業發展中亟待逾越的障礙。
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要將二維碼作為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應用。業界期待通過二維碼開創精準營銷的新時代。有數據顯示,中國 O2O 市場規模在2013年1765.4億元基礎上,2015 年將有望突破 4000 億元。前途是美好的,但現實不容過分樂觀。只有在解決了包括成本、模式、技術等一系列問題之后,形成較為穩固的盈利來源,“二維碼”應用才能真正開創出新的商業藍海。而目前,要擺脫營銷的慘淡“錢景”,報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網絡學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