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集團劉永好:農業轉型需企業與農民聯動
作 者:綦宇 來 源: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日期:2017-04-25
4月22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綠公司年會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作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旗下的重要會議,今年的舉辦吸引了超千名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家。
作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副理事長,中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和他的女兒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在今年的綠公司年會中格外忙碌。
從4月22日下午,父女二人就開始在各類閉門或公開會議中露面,而23日全天從早餐會開始,劉永好幾乎每場必到,成為年會最忙碌的嘉賓之一。22日下午,劉永好出席參加一場閉門會議前,在酒店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談到了他對中國農業轉型,和對新希望集團轉型的看法。
“中國農村和農業改革的潛力,在于單位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劉永好說,“同時,中國目前普通的農產品供給基本達到飽和,但是老百姓對食品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要滿足他們對于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需求。”
于是,在他的構想中,新希望一方面要成為服務農戶進行生產改造和規模擴大的公司,另一方面要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而除此之外,他也對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的物流保有濃厚的興趣。
“通過不斷并購,我們明年應該可以成為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的龍頭老大。”劉永好說,“我希望能夠把新希望旗下的冷鏈物流公司,培養成一個上市企業。”
農業轉型需企業帶動
“我們希望從一個簡單的農業生產企業,變成一個養豬肉蛋奶產業的服務商,這就是我們的轉型。”劉永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談到中國農村和農業的改革歷程時,他毫不諱言目前中國的相關進展相對緩慢。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農業開始的。”劉永好說,“最近幾年,中國的城市經濟、制造業已經成為了全球一個重要的中心,但反觀農村和農業,受制于規模、科技水平和基礎設施,發展相對緩慢了些。”
而他認為,農村和農業進入現代化,必須要提高規模化的程度。但是,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導致一家一戶可耕種土地面積較許多農業發達國家要少,因此,需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必須要依靠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農業科技的進步。
“現在中國農村正在進行著非常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農業規模化正在蓬勃地興起。”劉永好說,“政府的鼓勵政策正在使得目前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畝地的農場出現了,讓規模化不斷成為現實。”
但是,規模化勢必帶來生產流程各個方面的困難以幾何倍數上升。山東奶業協會副會長單位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畜牧行業為例,當規模上升至200以上時,需要考慮的困難和因素就會讓農戶難以應對。
“無論是品種、資金、技術、市場、防病、治病等畜牧業需要的各類條件看,規模化的養殖更像是企業運作,這些條件農民都是不懂的。”劉永好說,“新希望這時就會為農民提供上述各類條件的服務,幫助農民運作好規模化的養殖廠。”
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中國養殖行業的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正在研究如何提升金融的服務,品種的服務、技術的服務、市場的服務和研發的服務。“通過我們提供的標準化流程,農戶得以獲得更高的養殖收入。”他說。
并購擴張服務消費升級
回顧新希望集團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這家公司極擅長通過各類并購重組手段進行業務擴張。
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民營企業,自1992年開始新希望就在不斷尋找合適的飼料生產企業標的,“現在回顧看,當時我們談了一百多家企業,凡是愿意跟我們合作的都還活得好好的,而那些沒有跟我們合作的企業都消失了。”劉永好表示。
通過不斷并購和重組積累起來的能力,新希望集團目前在飼料行業中獨霸中國,也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飼料生產商。而隨著中國消費者對于食品需求升級的理解逐漸加深,新希望正在通過并購重組這一屢試不爽的方式,擴張自己的業務版圖。
在劉永好看來,國內最為重要的消費端的業務布局,則是2016年初作價2.98億元收購嘉和一品中央廚房業務資產。“我們希望通過中央大廚房體系的運作,提升我們終端產品的價值,幫助餐館、機關單位學校食堂等提升產品質量。”劉永好說。
作為川商總會會長,他也把振興川菜的愿望寄托在中央大廚房的建設上。“中央大廚房通過標準化做出消費者簡單加工就可以食用的川菜,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反過來帶動農業的發展。”他說。
他在去年把新希望過去肉蛋奶工廠的冷鏈物流能力剝離,重組成鮮生活冷鏈物流有限公司,并且持續在市場上收購合適的標的,而他希望能夠在明年,讓這家冷鏈物流公司做到中國第一。
“我們目前已經整合了十來家相關行業的企業,在明年應該可以做到中國的第一位。”劉永好說,“同時,我們希望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把這家公司培養成一個上市公司。”
他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希望在海外擴張的腳步也不會停止。“我們今年會在荷蘭和新加坡建立區域總部,荷蘭總部的總裁已經到位,海外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止,會和國內的發展結合起來,服務中國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食品需求。”劉永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