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虛胖無力”的中國企業 都應該讀一讀德國隱形冠軍的故事
作 者:楊佩昌 來 源:楊佩昌看德國發表日期:2017-07-28
美團CEO王興先生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企業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問題,再次掀起了兩者孰優孰劣的爭論。
王興先生為自己的多元化路線辯解。他認為,在科技革命的前半段,因為風險非常大,所以需要小團隊去探索。但到了后半段,紅利變小,整合成為了釋放紅利的方式。這時候多業務的公司會比單一業務公司更有優勢。
而攜程董事長梁建章先生則表示,盡管多元化和專業化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中國并不需要更多的多元化公司。原因有幾點:1.從大的歷史趨勢來看,企業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2.專業化有利于創新;3.全球化給更具創造力的專業公司帶來更多的機會。
專業化的公司通常具有鮮明的特征。提起大眾、奔馳、寶馬,大家都知道,這是汽車制造廠家;巴斯夫是化工企業;拜耳是生物和制藥;克虜伯是鋼鐵制造,就連產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西門子也有一個鮮明的辨識標簽:電器設備。
大企業如此,中小型企業也不例外。德國370萬家企業中,隱藏著一批極具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型企業。它們的產品質量精良,具有說一不二的定價權,在全球某一領域占有最高的市場占有率,是該細分領域的王者。關鍵是還不愁客戶,幾十甚至上百年穩定運營,是非常健康而優質的企業。
這些成功的中小型企業大都走專業化路線,一般只生產一種或幾種產品,然后把產品質量做到極致。
例如位于柏林的Kryolan公司,專為戲劇電影業提供專業化妝用品,德國市場占有率達95%;豪尼公司是世界卷煙機械的領袖,唯一能夠提供全套卷煙生產系統的企業,在高速卷煙機械市場上擁有90%的份額;杰里茨公司專門制作舞臺背景,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大型舞臺用遮光布的生產商,其市場占有率是100%;伍爾特公司盡管只生產螺絲、螺母等連接件產品,卻被應用到上至太空衛星下至兒童玩具,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行業領域,年銷售額達到70多億歐元。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行業第一名,“高度專業性”是核心。為了能向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大都選擇專業化路線,專注于市場的細分領域,在其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深度發展。它們并不追求占據整個行業或全產業鏈,而只是生產單一的專業產品,創造獨特的技術流程,把產品做精造絕。
反觀國內一些曇花一現的企業,盡管短期內做得紅紅火火,也取得了可觀的利潤,但在勝利面前沒有抑制住多元化的情緒沖動,盲目收購企業、延伸品牌,期望通過不斷整合來獲得“紅利的釋放”。其實,這類企業家之所以愿意如此嘗試,多少有點“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思維和情節。從深層次看,這種做法體現了經營者戰略上的不清晰或不堅定。
德國經營者深知,企業要想保持產品的優勢,離不開不斷創新和執著的工匠精神。創新需要龐大的財力支撐,這一點,德國企業毫不含糊。德國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占總成本支出的15%,有的甚至高達30%。如果企業實行多元化戰略,研發費用就只能蜻蜓點水,難以對某一產品的研發形成有針對性的集中投入。
企業的創新當然離不開腦洞大開的創意,但創意的背后卻是扎實的工藝技術和流程,工藝技術和流程的土壤離不開執著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載體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技工。如果企業發展戰略過于多元,根本就無法體現出技工專業化的優勢。
由于德國企業采取的專業化戰略,導致某一類型產品在國內市場過于狹窄,因此不得不進行全球化縱深,努力向外擴展,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而也造就了一個個雄踞世界市場的“隱形冠軍”企業。
例如,1928年創辦的Wanze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購物及行李手推車生產商,遠銷世界130多個國家;Otto Bock公司生產的高科技假肢體占領了全球市場的一半,把產品銷售到50個國家,總部設在漢堡的3B Scientific公司,是解剖學模型,模擬和醫學教育產品的供應商,其年營業額的90%來自于國際市場;Hoffmann Group集團創辦于1993年,是工業用精密測量儀器供貨商,技術、質量、市場占有率達全球第一,年營業額達11億歐元。
反過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給專業型的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發展機會。全球化的特質之一是社會分工更為明晰、協作生產成為必然。即便是超大型的國際化企業也不可能生產所有的零部件,因為大企業做小零件不見得有優勢,反而是中小企業更勝一籌。因此,越是全球化,中小企業便會從分工、協作中受益。中小企業通過配套、做好專業化的事情,獲得了穩定的市場份額、確立了自己在細分市場的準確位置。
其實,德國企業也并不完全拒絕多元化,但他們的多元化是有邊界的。多元化首先要立足于某一拳頭產品,使其站穩市場、贏得市場,然后才開始考慮多元。
卡爾·貝可公司算是多元化走得較遠的德國企業,他們生產300多種產品,為不同的企業量身定做,但這些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潤滑油。有些企業即便在原產品沒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必須選擇新產品新項目的情況下,他們也會走穩健之路-盡量留在自己熟悉或相對熟悉的領域,不會剛做完餐飲點評就跨入打車。實質上,德國企業這種“多元化”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多元,也還是專業化的延伸,亦即“不繼續本業,又不脫離本行”。
關于企業“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的爭論,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其實也是“做大”還是“做強”的問題。“做大”可以是一個激勵口號,但不能當真。如果“做大”真正成為發展戰略,那么該企業可能就是兇多吉少。戰略的精髓在于選擇,企業家在誘惑面前必須做出痛苦而果斷的取舍。
現實中成功的企業戰略各有千秋,但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合適自身的發展路徑。有些企業家幻想先把企業“迅速做大”,然后再來做強,這種想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中國大而不強、虛胖無力的企業不勝枚舉。因此,只有做強才是根本,做大做久不過是做強的自然結果。
《隱形冠軍》一書的作者赫爾曼·西蒙教授(Hermann Simon)為此做了很好的總結:“一大批不大卻很強的世界級企業,他們在自己特定的領域已達到了最佳規模,同時占據了霸主地位”。簡而言之,德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是:做強、做強,還是做強,做專業化的王者。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