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培訓標準實施有望推動傳統會計轉型
作 者:蘇婷 來 源:中國經濟網發表日期:2018-11-30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會計信息化新技術,正給會計行業帶來諸多變革,傳統會計面臨生存挑戰。
4月1日,我國首部會計培訓與測評標準——《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與測評規范》標準即將正式施行。在業內人士看來,該標準的制定、實施,有望推動我國傳統會計人員向管理型會計轉型升級,幫助企業提質增效。
傳統會計面臨迭代
貼發票、做報表……這是每名會計都要干的基礎活兒,但如今,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商業智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涌現,傳統的核算型會計在企業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財務軟件出現后,繁瑣的總分類賬、明細賬不再需要會計人手工登記,月末結賬只需點一下按鈕。網銀出現后,出納的大部分工作移到了網絡。財務共享中心建立后,人工智能預計會完全取代人執行會計核算。
事實上,2014年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就已指出,會計行業的人才結構將發生根本轉變。
業內人士指出,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應用在會計領域,必然會為行業帶來一場深刻的洗牌。“如果不能繼續提升自己去做更智慧的財務工作,那么一直做初級財務工作的會計恐怕會失業。”國家會計學院教授于長春此前表示,初步預計有60%的普通財務會計將被迫面臨失業或轉行。
2017年11月,會計從業資格證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這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會計的最后一道防守壁壘。
管理會計缺口300萬
核算型會計遭遇困境,但并不意味著企業不再需要會計人才。
浪潮云會計事業部總經理李民認為,人工智能雖然將替代最基礎的核算型會計工作,但另一方面也讓傳統會計從機械重復的工作解放出來,可以去做更復雜的管理會計工作,例如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對企業決策進行指導,為企業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切實增加企業經濟利益。
“對于企業來講,核心人員永遠是那些能夠創造財富的人員。”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中國教育分會執行會長馬瑞陽認為,大數據時代,財務人員不應該是過去記賬、算賬、報賬的傳統會計,而是注重事前編制、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和考核的現代企業管理會計。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人員比例為90%:10%;日本這一比例為80%:20%;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10%:90%。只有不到10%的會計人員可以充當管理會計的角色。在我們的接觸的大量案例中,許多非財會人員都在加入管理會計能力素質提升工程來學習。例如,人力資源、投資、行政,甚至中小企業家都在學習管理會計業務以提升自己。”馬瑞陽說。相關機構的調研也顯示,未來十年管理會計有望成為新的市場“藍海”,預計將缺口300萬個工作崗位。
用標準化推動行業轉型
面對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缺口,國家相關部門、單位都意識到,亟需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培訓、教學規范。
今年2月份,《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與測評規范》標準在北京審定通過,并將在4月1日正式施行。該標準規定了新時代信息化技術發展下,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內容、培訓教材、培訓機構、培訓講師、培訓組織、培訓評估、培訓檔案、培訓管理,以及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測評對象、原則、內容、題庫、工作人員以及流程等方面的內容,適用于各類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和從事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測評的機構。
“我們希望,通過標準的制定,讓會計人員少走彎路,讓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學到企業真正所需的上崗能力,同時為企業提供財會人員上崗測評,為雙方帶來利好。”標準起草單位之一、廈門鑄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又稱“會計樂”)創始人蔡麗煌說。
在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全球董事、對外經貿大學商學院教授浦軍看來,建立這樣一套標準非常必要。“管理會計的知識學習是最基礎的,難點在于如何在實操過程中加以應用,而根本性的問題在于思維方式要相應升級。”浦軍認為,會計實務信息化應用能力測評在行業的推廣及應用,有望解決會計人員轉型過程中的實操與思維難點,助力傳統核算型會計人才向管理型會計人才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