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駛入快車道
來 源:中國商務新聞網發表日期:2016-06-15
觀察此次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行程,在創新基地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成為她的首選,隨后她又走訪了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沈陽,足見默克爾對雙方制造業創新合作的重視程度。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德兩國需齊心協力,加強制造業領域的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6月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并見證了包括汽車、航空和鐵路在內的24項合作協議文件的簽署。會后,雙方發表了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聯合聲明中,雙方在政治、經貿、第三方市場合作等方面達成42項共識,其中9項涉及經貿和投資合作領域。
分析認為,德國高層頻繁訪華,足見中德經貿關系對兩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德兩國需齊心協力,加強制造業領域的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也將為兩國迎來非常廣闊的投資和合作空間。
制造業創新合作是重點
從聯合聲明以及默克爾在華行程看,“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對接無疑是默克爾此訪的重點。
聯合聲明稱,中德雙方將繼續落實在“工業4.0”領域簽署的協議,尤其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于2015年7月簽署的《推動中德企業開展智能制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及中國科技部與德國聯邦教研部2016年1月簽署的《關于在智能制造(“工業4.0”)和智能服務領域通過雙邊科技合作開發和推廣創新方案的聯合意向聲明》。
聲明還指出,雙方將加強4家參與合作的部委間的高級別協調,以匯聚所有合作相關方,就“工業4.0”進行跨議題的交流,推動合作產生協同效應。
此次默克爾訪華,她首先選擇在創新基地中國科學院大學演講,后又走訪了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沈陽,足見其對雙方制造業創新合作的重視程度。
“在世界經濟處于轉換期、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中德兩國需齊心協力,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加強創新合作無疑是重要方式之一。”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倪月菊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此次默克爾訪華在經貿領域的合作重點是“創新”,這與G20杭州峰會“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主題相一致。
倪月菊表示,智能制造和裝備制造業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已經有良好的基礎,非常歡迎作為制造業強國的德國與中國東北在技術、管理和創新等方面加強合作。與此同時,德國也需要開拓中國市場。
致力于貿易和投資穩定發展
由于歐盟近期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聲音又有所抬頭,會談結束后,兩位總理共同會見記者時,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相關規定,在對中國采取的反傾銷調查中,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而采取的“替代國做法”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
在回答上述相關問題時,李克強指出,“市場經濟地位”與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承諾義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中方已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所作的承諾,歐盟等相關各方也應履行承諾。相信中歐雙方有智慧處理好這個問題,使中歐務實合作在穩定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李克強表示,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這由中國的國情決定。中國推進市場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已為世界公認。“我和默克爾總理有一個共同認識,貿易摩擦在中德關系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我們可以坦誠相待、相向而行,不斷凝聚共識,妥善解決摩擦,擴大我們的共同利益。”李克強說。
默克爾表示,歐盟委員會已經認清了自己的義務,正在努力提出解決方案。雙方將在專業層面開展進一步會談,找到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解決方案。“德國愿推動歐盟委員會同中方加緊磋商,于年內取得結果。”
倪月菊認為,目前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市場穩定增長對德國意義重大。盡管歐盟還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中德聯合聲明卻強調了第三方市場合作項目應由相關企業按市場原則來決定,透明公平的競爭條件是其前提。“這意味著只要中方企業按市場原則運作,中德雙方會有非常好的投資和合作空間。”倪月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