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美元資產估值損失擴大 10月外儲如何增長7億美元?
作 者:彭骎骎 來 源:財新網發表日期:2017-11-09
最新發布的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等數據顯示,近期跨境資本流動形勢趨穩。
根據人民銀行11月7日發布的最新外儲數據,10月末,外匯儲備微升7億美元至31092億美元,增長1.61%,增幅收窄,為連續第九個月正增長。
“10月,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和境內外主體交易行為進一步趨向均衡,外匯供求處于基本平衡狀態。國際金融市場上,非美元貨幣相對美元下跌,資產價格有所上升,綜合各因素后,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基本穩定。”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外匯儲備的變化主要來自于資產的估值效應和交易變動。所謂“估值效應”是指由于匯率變動,外匯儲備中非美儲備資產折算成美元帶來的估值的變動。盡管外匯管理部門從未公布過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但市場普遍預估非美儲備資產在外儲整體占比三分之一左右。
10月,受特朗普稅改預期提振,美元指數一掃之前頹勢上漲1.6%,兌歐元、英鎊、日元分別升值1.4%、0.9%和1.0%。中金公司宏觀分析研究員易峘等認為,匯率變動給美元計的外儲帶來約-130億美元的估值效應。而申萬宏源宏觀研究團隊李慧勇、邱滌凡測算,10月匯兌損益因素對外儲的負貢獻較9月進一步擴大至-147億美元。
盡管如此,在估值效應拖累的情況下,外儲仍實現正增長。這表明另一個影響外儲的因素——交易變動的正向貢獻對沖了負向估值效應,而這主要來自企業的結匯需求。根據分析師測算,10月交易行為導致實際外儲增加140億至150億美元。
“交易行為成為拉動外儲上升的主力,表明市場預期出現根本性變化。”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表示,這也能從結售匯等微觀數據上得到佐證。
首先,自8月以來表明市場結匯意愿的結匯率連續走高,近25個月來首次超過售匯率,9月結匯率更是從8月的62.2%大幅攀升至66%,表明市場結匯意愿明顯增加。其次,9月銀行代客結售匯由逆差轉為順差,也為2015年6月以來首次。如果剔除當期遠期履約,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在8月就已經由逆差轉為順差,9月順差規模進一步擴大,作為先行指標反映出當期新增市場交易對匯率的預期偏正面。
此外,中美利差逐漸擴大。當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在5%左右,中美無風險利差保持在安全邊界以上,改善了跨境資本流動形勢,給外匯市場以支撐。
“從6月開始,人民幣匯率波動跟企業財務人員的預期有出入,匯率波動不再是單邊的,導致預期匯率升貶值變得困難。這之后,我們發現企業對匯率的態度趨于理性,通過結售匯來套利的操作越來越少,企業財務運作轉向風險管控。”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對財新記者表示。
隨著人民幣匯率逐漸企穩,企業結售匯操作日趨理性,跨境資本流動也逐漸穩定好轉。根據中金公司易峘團隊估算,10月外儲變動隱含的當月外匯凈流入大約在130億美元左右。“與外儲數據趨勢相對應,今年9月央行外匯占款在連續下降23個月后首次上升,我們預計這一趨勢有望得以延續。”
這一判斷在11月6日外匯局公布的第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中也能得到印證。2017年前三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608億美元,可比口徑上年同期為逆差3891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呈現凈流入213億美元,上年同期為凈流出798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前三季度總體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錄得順差,但是此次公布的第三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其實為逆差2472億元人民幣,而前兩個季度該項都是順差,這是否意味著資本跨境流動形勢在下半年可能會逆轉?
王有鑫表示并不盡然。他認為,第三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初步數據為逆差,主要是統計口徑問題,因為初步數據包括誤差和遺漏項。前幾個季度,凈誤差和遺漏項數值都超過了負500億美元,因此扣掉這個數,三季度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是順差300億到400億美元,與前兩個季度相當。第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正式數據一般于12月底公布。
展望第四季度外匯儲備,劉健認為,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利空因素。首先,美元可能繼續反彈,匯兌因素可能對外儲有負貢獻;此外,特朗普稅改政策帶來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對于外儲債權投資收益也是利空。但同時亦不能忽視日趨理性的企業結售匯帶來的外匯流入,對利空因素的對沖。
李慧勇、邱滌凡認為,隨著年底臨近,人民幣匯率和外出壓力將繼續顯現,但基于三個方面因素,不用過度擔憂:首先,市場結匯需求仍有釋放空間;其次,企業債務重組已基本完成,市場對匯率波動更加理性;再次,中美利差處于高位,資本外流壓力已經不大。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