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62sm2"></kbd>
<strike id="62sm2"><menu id="62sm2"></menu></strike>
  • <samp id="62sm2"></samp>
    <strike id="62sm2"><menu id="62sm2"></menu></strike>
    • 2019,給普通人6個建議

      作 者:郝景芳 來 源:未知發表日期:2019-02-22

        01

        走過2018年,來到2019年,看到冷暖自知的各種未來預測。忍不住也想把酒望江湖,談一談未來。

        開篇先閑談一點點經濟預測,作為下酒的前菜。

        之后的主菜,是對人的預測。

        主菜之后,淺談一點我自己對創新過程的感觸,作為點綴的素菜。

        最后是一點實用建議,當作甜點。很多人讀文章最喜歡看建議,就像第一眼看到甜點,美味又有能量。但建議收的多了,就像甜點吃的太多。我盡量收斂甘美誘惑的甜點,多給一點難啃的素菜,讓宴席少幾分樂趣,多一點苦澀。

        02

        都說2018年是經濟寒冬,資本寒冬,很多人都有切身體會。企業說遣散就遣散,融資突然變得艱難,連投資機構都面臨資金斷流。

        這種情況下,人人自危。可能所有人都想知道下一步會如何,作為個體,該如何選擇。下一節我再講個人,這一節還是先說說宏觀環境。

        我們先要知道寒流的來源,才能判斷寒流會有多久。

        這次寒冬的表面來源是金融去杠桿。前幾年貨幣寬松,加之地產和基建的擴張,讓地方債務問題高企,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也有地方政府作保,債務越滾越大,侵占銀行資源,還帶來金融系統風險。因此中央決定收緊業務,去除不良債務。

        信貸緊縮,帶來整個市場的連鎖反應。傳統企業信貸緊張,投資機構可吸收的資金變少,創業公司現金流崩塌,整個市場面臨斷流。

        這是資金面上的2018。

        而這背后意味著什么呢?

        這背后其實反映出中國經濟穿越中等收入階段的舉步維艱。

        我們可能都聽過一個詞叫“中等收入陷阱”,其實這個詞有一些誤導性。把這個階段稱作“陷阱”,就好像是“一不小心”、“一失足”跌入其中,只要吸取前人經驗,看清楚路,就不會再重蹈覆轍。

        因此之前有汗牛充棟的研究,指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犯了哪些錯誤。按這種理解,升入高收入國家是“正常”,徘徊在中等收入是“異類”。

        然而事實可能恰好相反。這個世界上,二戰之后進入過中等收入范圍的國家有幾十個,其中只有韓國、新加坡、臺灣等進入過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范疇。

        高收入國家俱樂部的格局在十九世紀就基本確定,至今仍然是這些歐美國家為主。以這種視角,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可能是“正常”,升入高收入國家才是“異類”。

        因此,我們需要問的不是“如何避免錯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如何走正確的路,升入高收入國家范疇”。

        這和我們的資本寒冬有什么聯系呢?

        資本寒冬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有債務問題需要去杠桿。而之所以出現這些債務問題,是因為有一些企業經營不善,仍然在按照過去的模式粗放經營,不適應更高水平的經濟運行環境,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被淘汰,而需要涌現一批按照更高水平方式運行的企業,完成新老交替、新陳代謝。

        這個過程自然會有痛苦和艱難。是蛻變,就像蟬要褪去層層外皮,才能破土而出。

        “亞洲奇跡”國家,無一不是小國和地區。小國轉型相對容易,只要在高收入行業取得較大優勢,就可以將國民收入整體帶起來。但大國轉型提升涉及太多人、太多企業、太多行業。聽銀行的朋友講了今年的幾起轉型失敗都是傳統企業嘗試全新業務線,最終失敗,債務也沒辦法償還。

        高收入不是躺在家里就能水漲船高,而是要減少低收入工作,增加高收入工作,靠自我革新不斷蛻變才能達到的。

        這會兒是長達多年的痛苦的新老交替。因此,我對2019年和之后很多年的觀點是:做好長期艱苦的心理準備。2019年政策面和資金面可能會好轉,但不改變內在核心的挑戰。

        03

        宏觀背景是轉型升級的困難,現在說說人的故事。

        宏觀背景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所謂宏觀經濟,就是從大格局上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經濟,即使不是資本市場獵手,也一定會被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格局影響。

        最重要的影響是:整個國家的產業格局必然會發生變化。

        減少制造業就業,增加服務業就業,并整體向高收入行業轉移。

        為什么制造業就業會減少呢?中國不是以制造業立國嗎?

        我來算一筆賬哈。

        高收入國家意味著什么呢?以韓國目前的收入水平24000美金計算,折合人民幣大約16萬元。如果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意味著全國人均GDP達16萬元,每個月到手近萬元。

        在全球化產業布局的時代,制造業勞工價格是全球競爭的,因此也是全球定價。

        上個月我聽某基金公司的創始人講了他實地調研的經歷:中國當前已經有很多企業家去越南開廠,當地工資從800多漲到兩三千,他們下一步又瞄準了柬埔寨,目前每個月工資還不到1000元。近千元和近萬元,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差別。

        目前中國還能靠更好的配套和更完整的產業體系留住工廠,然而當中國年均收入漲到10萬以上,還有多少企業能承擔這樣的成本?

        高收入國家留不住制造業。這不是我們選不選擇制造業的問題,而是制造業選不選我們的問題。

        當然,并不是制造業的所有環節都留不住,總部的研發、市場、銷售環節都可能留住,產業加工外包到其他國家。或者未來全換成無人工廠。但不管怎么說,想進入高收入國家,制造業工人一定會大量減少。

        制造業工人大量減少,會怎么樣呢?

        會大量進入中低收入的服務業就業。服務業國際競爭較少,但大量人口進入服務業之后,門檻較低的服務業會競爭激烈,工資也被壓低。產業工人會大量轉向服務業,做服務員或者低門檻白領工作。

        在美國住過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所有餐廳都要求客人給服務員小費。這不是他們訛詐客人,而只是服務員的薪水實在比較低。這是制造業外流之后的必然結果。

        這種情況下,較高學歷水平的人會進入什么領域工作呢?

        會大量進入更高門檻的專業服務領域,進入研發和創意領域。

        具體都有哪些行業、哪些工作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中國和美國的就業結構。下圖藍色柱子是美國的就業比重,紅色柱子是中國的就業比重。

        

       

        中國在制造業、建筑業和批發零售業的就業比重顯著高于美國,而在專業及商業服務、教育及健康服務、其他服務業和公共部門的就業比重顯著低于美國。

        當然,并不是說中國未來的就業結構一定和美國一樣,只是可以從圖中看出,哪些領域是高收入國家更為顯著的就業領域。

        所謂進入高收入國家,不過就是大部分國民進入更高收入領域。

        這些領域都在做什么呢?專業及商業服務領域,以研發、咨詢、法律、設計、技術服務等專業服務業為主。教育和醫療服務大家都懂。美國的“其他服務業”中超過七成來自于休閑娛樂和酒店業。

        為什么這些領域收入高呢?我稍后再說。

        簡單推論,一旦中國開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中國的經濟和就業結構,一定會相應發生重大調整。

        等我們的孩子長大的時候,如果中國經濟沒有停滯,而是成功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那他們面對的就業市場很可能就是類似于歐美或者日韓今天的就業市場結構。

        即使具體的產品日新月異,但是就業結構大致不會變。也就是說,可能今天熱門產品是手機,未來等孩子長大了,熱門產品是飛車,也不影響結論。

        重要的是,在未來的市場中,研發、策略、設計、娛樂等領域工作會成為就業市場主流。

        因此,等我們的孩子畢了業,面臨的就會是這樣的就業局面:高收入工作要求超級專業(例如法律、醫生),或者超級有創造力(例如研發、設計、娛樂)。若不能做到極度專業,或者極度具有創造力,他們就缺少在未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今天的鳳毛麟角,會成為未來的必備素質。

        “我孩子快大學畢業了,哪個方向好找工作啊?”十八年后的你問專家。

        “動畫產業、影視行業、游戲產業、機器人產業、制藥研發、美食開發、心理培訓行業……都挺好找工作的,看你孩子想干什么吧。”那時的專家說。

        “怎么聽著都像是幺蛾子呢……”你說。

        今天的主流之外,未來會成為主流。

        04

        這會是多大范圍的事呢?專業或者創意相關工作,是不是只有人群中的1%在做?

        在國際創新政策中心2018年的《Create》報告中提到:

        總體而言,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美國超過4000萬工作,占美國總就業人數的27%。

        在歐洲,超過40%的經濟活動是由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產生的。這些行業雇傭了超過8200萬工作,占歐盟總就業幾乎達到40%。

        “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就是高知識含量的行業,常常以研發和創意為主要核心活動。相關就業在美國和歐洲都已經達到大約1/3,如果以同樣比例放到中國,那就是2億人會在研發和創意相關的行業工作。這是怎樣的規模!

        那么“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的經濟規模有多大呢?

        在美國,“知識產權產品”的投資自1980年之后就在快速上升,始終保持上升的趨勢(下圖藍線)。

        相對而言,美國住宅的房地產投資在金融危機之前一直超于“知識產權產品”投資,頂峰時曾達到兩倍左右,但在高峰下跌之后,此后房地產投資一直低于“知識產權產品”投資(下圖紅線)。

        可以說,在美國,“知識產權產品”投資是和房地產投資同等重要的經濟活動。

        

       

        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又有多大呢?

        我們沒有直接的“知識產權產品投資”數據,因此,我拿了另外兩個數據進行比對。一是全國的工業新產品開發支出(下圖(b)藍色),二是把通信和軟件技術業、科技研發和知識服務、教育業的投資全都加起來(下圖(c)灰色),而房地產投資是紅色。

        這兩個數據肯定和全部知識產權產品投資有差距。但可以看出來,在中國,房地產投資仍然是新產品和科技教育行業的很多倍。

        未來會如何呢?

        如果一直維持房地產的這種絕對優勢,中國怕是沒希望轉型升級成功了。

        05

        為什么知識經濟會成為高收入國家的主流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相當于去問:為什么知識經濟能獲得高收入呢?

        這里面會涉及兩種基本原理。

        一是經濟學基本原理:稀缺性原理。越稀缺、且被人需要的東西,價格越貴。這是經濟顛撲不破的出發點。

        在當前經濟里,什么是最稀缺的資源呢?我們國家還經常停留在物質資源的思考范疇,一談到稀缺性,就要提戰略性儲備物資,無論是糧食、石油,還是稀土、黃金,甚至數據。但一直不重視更顯著的人力資源。

        在當前經濟里,最稀缺的就是才能。全世界范圍內,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漲漲跌跌,但高技能人才的薪資卻一直不變的上漲。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石油能跌到40美金,而高管的年薪能達到數百萬美金。

        若想不明白這一點,那就永遠沒辦法讓自己高薪。

        今天的高收入國家,發家的過程靠什么的都有。有靠搶劫的,有靠資源的,有靠貿易的,也有靠自身市場的。

        有時候我們太關注這個早期發家過程,以為學到了這一點就能有高收入。但實際上,早期發家靠什么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問題在于,今天靠什么獲得高收入。

        全球化時代,收入格局是在全球分配的。當前的高收入國家,掌握了全世界稀缺的生產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高收入。

        如果你能做的事,其他國家人也能做,那就很難高收入。高收入來自稀缺才能。

        很多中低收入國家只看到高收入國家一百年前的發家史,以為自己純靠能源、靠建設、靠搶奪物資就能高收入,這就是它們停留在中等收入無法前行的關鍵理由。物資和建設能讓一個國家由窮變成小康,但是沒法讓一個國家變成高收入。

        高收入來源于掌握全球需求、全球稀缺的才能,例如硅谷。

        這其實是一種根本性的思維方式的差異。

        “我的核心優勢是手里有大量供應商資源”,“我們公司的核心優勢是有大量渠道資源”,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過去一個時代的思維方法。

        但在未來,任何靜態資源都不能保證一個人高收入。

        下個時代,高收入的來源就是你會做一些其他人不會做的有用的事。

        第二點原理是:心理學原理。馬斯洛的心理需求三角大家可能已經很熟悉了。雖然不是所有人公認的公理,本身也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其基本結構是被主流心理學認可的,也是經得起日常生活觀察和考驗的。

        在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中,最底層是人的生物性、基礎性需求,更高層是人的精神性、高級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相當準確地刻畫了絕大多數人的微觀心理變化。

        我們都知道,一般人都需要滿足了基礎飽暖和安全感,才會想要追求更高層的精神目標。而我們很少思考的是:一般人在滿足低層需求之后,都會自然產生更高的精神目標。

        從艱苦困境中走過來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對于理想和成功的追求。老一輩的人,覺得吃飽穿暖穩定就是全部的幸福了,為什么孩子還要折騰,去打拼,追求成功呢?實際上,如果從小就吃飽穿暖,那么人生目標就提升到追求成就、名聲這些尊重需求了。

        成功進入精英階層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對于自我實現的追求。好不容易獲得成就、地位與富有財產,總以為這些成功就是人生全部的幸福了,為什么孩子不以為然,還會覺得空虛無聊呢?實際上,如果從小就有了成功地位,那么人生目標就提升為自我實現需求了。

        中產繁榮時代之后緊跟著垮掉的一代,其實不稀奇。垮掉是孩子自我標榜的方式,如果自我實現不被允許,至少可以自我垮掉,起碼是一種自我彰顯。

        對應到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馬斯洛心理需求也對應著不同年代的經濟重心。

        中國經濟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用幾十年走完全世界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因此各種需求的滿足都在一生之內肉眼可見。

        八十年代最先滿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因此最先發家的也是小商品經濟。

        九十年代開始,商品經濟進入初步飽和,人們開始瘋狂滿足自己的安全感需求,房地產行業經歷了鼎盛的二十年。

        2010年之后,房地產市場進入穩定階段,多數人都配置了自己居住的房子,經濟重心也轉向更具有社交屬性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全球范圍的技術發展剛好也是這一階段推手,我們看到,哪怕是六十歲老人,也在享受著微信上各種朋友社群的功能。

        最近幾年,各種知識培訓經濟的興起,和大量人群的尊重需求相關。底層需求滿足后,大量人群開始苦惱焦慮于自己的人生成功,渴望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生涯發展。于是,精華與泥沙聚下的成功學經濟,開始逐漸登上舞臺中央。

        能滿足人的馬斯洛需求的經濟領域,就是有巨大市場空間的經濟領域。商品經濟全國人都需求;房地產經濟全國有錢人都需求;社交媒體近乎全國人都需求,因此也是億人經濟。對人成就的晉級培訓也有很大需求,但這一層次的需求就不可能所有人都滿足了。

        想要判斷一個行業或領域,未來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看一看是不是滿足馬斯洛的基本需求,是一個很好的初級判斷。

        對照馬斯洛,知識付費興起毫不奇怪,它是人對于尊重需求產生焦慮的產物;而共享單車很難形成足夠大的市場空間,因為單車的需求并不夠大,共享財物又根本不屬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范疇。

        那么未來呢?未來的新經濟會在哪個領域發展?

        這就回到了前面從行業對比得出的結論。一旦中國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人的精神需求也會向更高階段演化。對尊重、成就、地位的追求還將進一步加劇,而與此同時,對更純粹自我實現的追求也會慢慢成為主流。

        而這就會進入知識和創意經濟時代。

        從需求端的分析,與產業端的分析,殊途同歸。

        知識和創意經濟是“自我實現”需求推動的經濟。如果說工業格局下,標準品的生產可以分出明顯的贏家輸家,那么進入知識和創意經濟時代,每個人生產的都是非標準化的知識和創意產品,可以最大程度滿足更多人對個性化主張的需求、對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與此同時,能夠幫助人們自我實現的經濟,也會有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個性化顧問和咨詢會成為越來越主流的需求,因為每個人、每個團隊的自我實現都不一樣。

        教育亦如此。成就個體的教育是下個時代所需。

        如果未來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研發和創意成為主流的時代,那該如何研發和產生創意?該如何讓孩子學會研發和產生創意?

        由于篇幅所限,這個話題我不展開了,以后慢慢寫。只想簡單說幾句電話誕生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電話的發明人是亞歷山大·貝爾。但實際上,在貝爾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人嘗試發明電話,與他同時發明出電話的還有兩個人,只是在專利訴訟中輸給了貝爾。可以說,電話是十九世紀物理知識發展的必然產物。

        電話的發明過程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想要滿足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溝通需求。發明家是從問題出發,想要尋找技術,解決遠距離溝通這個真實需求。

        其次是深刻理解物質本質和原理。整個發明的過程是這樣:十九世紀已經探知聲音的本質是振動,知道聲音振動和電流都是某種能量運動形式,也知道各種能量形式之間可以轉換。

        因此,發明家從一開始就在明確尋找“聲音轉變為金屬運動,金屬運動轉變為電”的方式,也就是探究能量形式的轉化與傳播。

        最終,在千百次轉化實驗失敗之后,助手偶爾的誤操作使貝爾測試成功。

        這個過程中,最寶貴和核心的是什么呢?最核心的是,從明確的問題出發,尋找本質的解決方案。理解和探究事物本質,知道問題的關鍵難點在于從振動向電的能量轉化,而知道這一點,就可以不斷進行測試,迎接成功的偶然眷顧了。成功的偶然降臨從來不是抽大獎,而只是輕輕吻一下那個一直在等她的人。

        解決問題思維和探究本質思維,就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核心素養了。

        不知不覺,已說得太長。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

        未來時代是什么樣的時代?從大方向上,是向知識創意經濟過渡的時代。

        當代收入格局全球分配,只有掌握稀缺的知識創造和運用能力,才能獲得高收入。如果仍集中于簡單重復勞動,無論生產哪種商品,都難以突破進入高收入范疇。

        因此,下一階段中國主要任務不是選擇“龍頭產業”,而是在每個產業爭取進入“龍頭環節”,只有生產的上游——知識生產環節,才是當前國際格局中,高收入的保證。

        現在中國仍然主要投資于建設,下一階段能否轉型,投資于人的才能,投資于知識,是中國升級成敗的關鍵。

        那對于我們普通人,有什么建議呢?

        第一條建議,就是內心篤定一點。

        眼光放長遠,看清楚大方向,短期就可以不用跟著不明所以的風口跑來跑去,也不需要焦慮和迷茫。

        其實趨勢不會年年變的,年年變的不叫趨勢,叫波動。人生選擇前行的方向,主要看趨勢,不要太盯著波動,也不需要人云亦云。

        第二條建議,就是理解人的基本需求。

        影響時代的重大發明,從本質上,都是用新的方法去滿足人的某種基本心理需求。如果不合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結構,哪怕是好聽的新模式,也難以長久。

        第三條建議,就是持續投資于知識技能提升。

        在我們有生之年,退休之前,應該就可以看見中國經濟向知識和創意產業的規模轉型,這個過程中對于高技能人才、高創意人才的大量需求,是個體成就的機會,也是個體差距被拉大的節點。

        第四條建議,就是給孩子探究和發揮創意的教育。

        不管我們的職業路徑怎樣,也都還有可能在安穩中度過一生,但是當孩子長大,他們要面對的就業環境,就可能是1/3職業處于知識生產和創意行業。若只懂機械記憶,不懂如何發現發明和發揮創意,則很可能迷茫無措,找不到位置。

        第五條建議,就是不要鄙薄孩子任何發展方向。

        在一個多元化、多樣化的未來職業環境中,任何一個方向的個性化都有可能成功,最怕的就是毫無個性的平庸。孩子如果喜歡娛樂,也有娛樂腦洞,那不是缺點,而是天賦。

        第六條建議,就是重視理解事物的本質。

        任何一件事,都仔細想一想事物的本質是什么,向更基礎的原理挖掘,從最基礎的原理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深入探究是一種習慣,父母本身有這種沉靜,孩子才會有這種思考習慣。而探究本質是重大發明共通的基礎。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時代能做到。沒有這種基礎信念,會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淺嘗輒止,總是懷疑與跟隨,這樣就只能停留在一波波泡沫的海浪中,很難持續鉆研。而沒有持續鉆研,就沒有引領未來的知識經濟。

        最終說到這里。

        2019,彼此共勉,讓我們更沉靜一點、目光更長遠一點。

      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蜜臀色欲AV在线播放国产日韩|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情侣对白| 亚洲国产精品lv|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欧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日韩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青草热在线精品视频99app|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内射美女片在线观看网站 |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内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1区|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freesexvideos精品老师毛多| ?

      重要提示

      1、報名前,應認真閱讀中國人民大學網絡教育入學指南,充分了解我校網絡教育的辦學模式,并愿意遵守學校的各項規定和要求,努力完成學業。
      2、報名表一經確認,將隨成績等進入學生檔案,你需要對本報名表所填寫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3、如同時報讀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須分別填寫學歷教育報名表和非學歷教育報名表。

      學歷教育報名 非學歷教育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