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互聯網+教育”發展呈現六大趨勢
2016年2月29日 北京晚報
核心提示:互聯網教育產品用戶主要集中在19至24歲、25至34歲兩個年齡段。這兩個年齡段的用戶總數占互聯網教育產品用戶總數的近七成。這是最近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百度文庫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的結果。
同時,《白皮書》還發布了“互聯網+教育”的六大發展趨勢:
1.基礎教育領域用戶,引領學習互聯網化大潮
從互聯網學習調查來看,教師和學生群體遷移至互聯網環境的速度在加快;基礎教育領域是互聯網學習發生最為活躍的教育階段。
從互聯網教育產品整體用戶對各教育階段的關注熱度看,基礎教育依然是互聯網教育產品用戶人數最多的教育階段,占互聯網教育產品用戶人數的51.23%;在互聯網教育產品的使用者——家長及孩子所處的階段來看,小學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6.19%;在這一教育階段中,教師是最主要的應用群體,占50.53%。與此同時,通過2014、2015年度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6至14歲年齡段學習者的互聯網學習用戶有了較明顯的增長。
2.教師借助互聯網手段,豐富教學
從互聯網學習調查來看,教師全天候、高頻率使用互聯網教育產品,教師使用互聯網的行為開始發生在課堂教學時間段內,表現課堂教學具有了開放性、個性化特征;傳統“輔助式”教學應用行為仍然是教師使用互聯網的基本取向,“在線學習類”新型應用方式逐漸受到了關注。
教師使用互聯網的行為覆蓋到上午8時至晚上10時的全部時間段,并且以早晨8時至10時、晚上6時至8時為兩個高峰段;教師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峰值為30分鐘至2小時之間;“備課”和“組題”是教師使用互聯網產品的主要需求,但支持學生學習與教育管理方面也開始占據一定的比例,為24.4%;使用互聯網教育產品的教師在不同教育領域的關注內容方面,可以明顯地看到“視頻教學類”、“在線學習類”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形態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
3.家長購買過互聯網教育產品,消費金額兩極分化
從家長購買互聯網教育產品的調查來看,使用互聯網的家長中,44%購買過相關產品。基礎教育用戶是互聯網產品更積極的使用群體,而對互聯網服務產品有購買能力的家長受學校、教師影響最為顯著,62.6%的家長愿意接受學校或教師的推薦。同時,孩子主動參與互聯網學習的意識也在提升,47.72%的家長受孩子影響;從使用互聯網教育產品家長在教育產品上的最高花費的調查看,家長購買的行為額度在50至1000元左右是兩個峰值,為在線教育產品或服務的提供帶來了啟發。
4.基礎教育信息化,向關注教育方式轉變
基礎教育領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開始向關注教學方式變遷方向邁進。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都呈現了以信息技術建構開放性學習的特征,開放課堂、開放課程等時間開始呈現。
北京通過北京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校項目、北京數字學校、學習方式變革實驗研究、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等,推動教育教學系統在課程、教學、評價等環節融入信息化發展的開放性特征,積極探索“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均等化教育環境,更是出現了一批具有這樣特征的先鋒性學校。
5.“互聯網+”對教育影響,呈現出差異化特征
從教育階段特征來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對不同教育階段呈現出了差異化的特征,高等教育領域在“互聯網+”特征方面前進得更快,以MOOC課程為代表的開放教育時間持續發展;基礎教育領域面向教育教學創新,開放課程、開放育人空間,建構混合式的學習環境勢在必行;學前教育在家園共育、兒童個性化發展、基于數據精準管理等方面有了良好的發展;在教師教育領域,以遠程實時課程、在線網絡課程等信息技術支撐,在“國培計劃”、“教師網聯”等推進下,出現“名師工作坊”帶動教師研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等實踐形態,信息技術對教師教育職前和職后教育環境正在產生深刻影響。
6.“互聯網+”教育,推動中小學課堂開放性
基礎教育領域是不同教育階段中最為活躍的領域,體制內的基礎教育改革及信息化融合實踐推動了廣大中小學課堂的開放性,同時“互聯網+”凝聚的社會資源為教育提供了精細、精致的作業、題庫類服務。但是,服務新課程改革目標、支撐學生個性化學習發展等方面的資源、課程和服務偏少,而這正是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方向。互聯網+教育企業在對接基礎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實踐進程方面“錯峰”相伴而行,互聯網+教育的實踐整體上需要在支撐引領基礎教育領域改革實踐方面發揮作用,特別在服務于學習者多元、高品質的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