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學分銀行”鼓勵終身學習
2007年04月24日 記者 邵寧 新民晚報 ( 上海 )
“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既有學歷教育,又有職業培訓,還有各類趣味盎然的休閑文化教育;市民參加各類學習獲得學分可存入“學分銀行”……到2010年,多樣化、多層次、可及、開放的終身教育系統將在上海建成。今天上午召開的上海市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大會,展示了一幅“人人均能終身學習”的藍圖。
怎樣構建終身學習的社會?會上,市委副書記殷一璀提出,要突出重點,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全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主要做好6方面工作:
發展學習型組織,夯實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基礎。要樹立共同的學習目標,講究學習實效,加強團隊學習,強化組織文化建設。
打造學習活動品牌,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學習。要繼續辦好“振興中華讀書活動”“百萬家庭學禮儀”“上海書展”“科技節”“東方講壇”等群眾性學習活動,要充分利用好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之春音樂節等文化交流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
發揮各方作用,提供豐富的終身學習服務。所有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要發揮知識信息傳播的優勢,策劃好主題和內容,讓每一個欄目、每一個頻道、每一個版面都承擔起為市民終身學習服務的責任。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各類教育培訓,開發學習項目。
圍繞社區學院建設,整合學習教育資源。以“社區學院”為抓手,整合業余大學、電大分校、教育學院和社區學校等教育資源,構建上與開放大學銜接、下與社區學校貫通的覆蓋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區縣(行業)、街鎮三級構架的終身教育系統。
依托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搭建市民公共學習平臺。要強化遠程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天網”(衛星傳播網)“地網”(市域寬帶網絡)的優勢,建設網上開放大學,增加和拓展市民學習的機會和途徑。
突破“學分互認”等瓶頸,創新終身教育的制度建設。業大、社區學院可以探索單向承認普通高校、電視大學、高職院校進修的學分,逐步做到學分互認,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相互溝通、互為補充。探索建立本市“市民終身學習卡”制度,建立“學分銀行”。成人高校、社區學院試行“無障礙入學”,讓具有高中階段畢業學歷者免試入學。
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仲偉點擊開通了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網。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禹鵬,市政協副主席宋儀僑出席會議。副市長楊定華主持會議。
本報記者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