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高考難度在降低
2009年5月8日 朱振國 李玉蘭 光明日報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
高考如約將至,全社會的目光又一次聚焦。高考中的任何小變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今年的高考會有怎樣的變化?高度關注的高考改革目前是什么樣的理念和走向?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
理念:從單一考試走向多元評價
關鍵詞:新課改
記者:您日前接受媒體采訪表示,新課改后的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那么今年的高考是什么特點?
戴家干:新課改是基礎教育部門推出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實施新課改后高考的省、區、市和考生人數越來越多,這是2009年高考的主要特點。今年將有11個省、區、市進入新課改高考。海南、山東、廣東、寧夏、江蘇、遼寧、天津、安徽、福建、浙江和上海,上海市是國務院批準的教育綜合試點地區,明年北京市也將進入新課改高考。
新課改后的高考首先是由全國制定統一的《考試大綱》,分省命題的省、區、市制定本地的“高考方案”,并根據統一的《考試大綱》編制《考試說明》。未列入分省命題的省、區、市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制《考試說明》。各地的新課改“高考方案”較之以往,把學業水平測試或綜合性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依據,有的地方采取硬掛鉤,有的采取軟掛鉤,各地情況不同。
記者:把學業水平測試或者綜合性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其目的是什么?
戴家干:我國當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是考試與評價改革的重要背景。在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方面是有規律的,由單一考試到多元評價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改革開放30年,從1977年恢復高考570萬人參加高考僅錄取20萬人,到去年1050萬人參加高考錄取600萬人,我們需要對考試進行再認識。
正確理解教育與考試的關系是一個關鍵問題。考試是教育評價的工具和手段,并為教育評價提供技術手段和數據資料,但它不能代替教育評價。目前,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本應作為手段和工具的考試卻成了教育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往往用考什么來決定教學內容,把高考作為評價教育的終極結果,這是目前教育存在的最大缺陷。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每個人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一個人適合什么樣的發展、怎么發展?可以通過考試這個評價手段來分析。過去的考試主要是淘汰型的,考你的“不行”,今后的考試要強調適應性,考你的“行”。考試要考出人家的長處、優點,這樣的考試才是一個好的考試。
今后改革的思路,不是取消全國統一考試,而是要在強調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改革。同時,要有多元的評價。新課改后的考試就是這個走向,不僅要有終結性評價,而且要有過程性的、形成性的、診斷性的評價,還要有職業生涯評價、潛能性評價等。要加大多元化的評價,把學生的長處顯示出來。我個人認為,高考的改革必須循序漸進,要在全國統一標準選拔人才考試不變的基礎上,遵循“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原則,平穩推進高考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