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聞系列專題的項目化運作
作 者:劉霞 來 源:人民網-傳媒頻道發表日期:2012-07-12
筆者在參與江蘇廣電總臺大型新聞系列專題《沿海開發跨國行》、《沿海開發縱深行》、《沿海開發東部行》的報道實踐中感受到,好的主旋律新聞報道能夠實現宣傳價值、新聞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有機統一,實現價值訴求和評價標準的有機融合。
一、緊扣時代脈搏,主題報道項目化運作
2011年是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周年,黃金海岸正成為江蘇再創黃金發展期的新引擎。江蘇廣電總臺新聞中心聯合江蘇省沿海辦等部門策劃、啟動大型新聞系列專題《沿海開發縱深行》、《沿海開發跨國行》、《沿海開發東部行》,在江蘇省內、省外、國外三個層面形成沿海開發兩周年特別報道三部曲。此次大型新聞系列專題打破單一化報道思路,以項目化承載為主要手段,將江蘇廣電總臺大型新聞行動品牌報道模式延伸到外宣江蘇形象、展現江蘇精神上來,并首次將行動的范圍和視野擴大到歐亞六國、國內沿海六省市、江蘇省內沿海三市,通過記者見聞親歷、深度采訪,利用江蘇衛視品牌傳播平臺提升了主旋律報道的影響力。
本次報道,新聞中心改變以往點兵點將、一個部門一個欄目承擔制作的方式,面向全部門所有欄目共三百多名員工以項目化的方式實行招標負責制,報名參與者需提交詳細的報道文案和創新的節目設計,從最初的方案到最終的節目都參與新聞中心的優秀項目評選,優秀者將獲得部門特別獎勵。經過分管臺長、中心領導、部門領導層層篩選和討論,最終從各個部門選出方案突出的優秀骨干記者和編輯,搭班組成若干攝制報道小組。在節目采制過程中,來自采訪部、評論部、專題部、編輯部等多個部門的小組成員齊心協力,充分發揮各自特長。比如,以黨政新聞和大型新聞專題制作見長的采訪部記者從全省大局高度提煉主題和結構,擅長節目后期包裝的編輯部記者對節目樣式有獨到見解……在博采眾長和集思廣益中,節目的報道內容、組織架構、包裝樣式上增添了更多的創新元素,也綻放出更多的耀眼光芒。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報道內容有的放矢
為更好地表現主題,報道以沿海開發的發展歷程為經度,以國家地區為緯度,結合江蘇沿海開發兩年來的經驗、做法、成就,通過學習不同國家和省份沿海開發成功經驗帶來的啟示,尋求沿海開發新突破。在內容設置上,三個系列根據行走路線的不同,設置不同的議題,卻又相互補充,力求全景式立體式表現,達到速度、廣度和深度的統一。《沿海開發縱深行》深入江蘇的沿海三市18個縣市區,深入挖掘各市開發亮點特色,全面展示各地搶抓機遇、跨越追趕的生動局面;《沿海開發跨國行》橫跨德國、荷蘭、丹麥、新加坡、日本、韓國歐亞六國,以全球視角探尋各國沿海開發的成功之道;《沿海開發東部行》分赴沿海7省17市,報道兄弟省份沿海開發創新舉措、最新思路。從荷蘭須德海堤到韓國新萬金工程,從丹麥風電產業到新加坡裕廊化工園區,從海南三亞到山東青島,依次展現的規劃篇、產業篇、港口篇、圍墾篇、城鎮篇、環保篇6大主題篇章,既有記者見聞、又有深度剖析;既擷取各國特色,又結合江蘇實際。在生動活潑的樣式中,在深入淺出的報道中,為江蘇沿海開發提供更多的借鑒思考。在采訪嘉賓的選擇上,我們精心選擇政界、商界、學界知名人士,以提升報道的權威性和高品質。
三、行進視野+草根表達,電視元素優勢疊加
傳統的主旋律報道由于題材選擇的特殊性,往往都是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主題,容易板起面孔說話,威嚴有余,貼近不足。為了規避這樣的不足,我們創新報道形式,集納現場報道、新聞背景、專家評述、記者評論等多種手段,突出行進感、記錄感、真實感,從小處入手,小故事、小切口、小人物,強調細節、感受、互動、對話,充分調動電視媒體的豐富表現手段,聲畫視聽全方位出擊,并在后期包裝中突出畫面的美感和圖示的直觀,讓受眾和記者一起走進節目,感受變化。
和平面媒體相比,電視媒體以“我在這里”的現場感和立體的聲畫效果見長,而主題類的專題片由于內容所限,往往不易發揮出電視媒體的優勢。如何讓主題報道抓住觀眾?我們在傳播方式上下足功夫:行進視野,邊走邊看,邊看邊說。歐亞六國、沿海七省、江蘇省內沿海三市,從江蘇省內到省外、從亞洲到歐洲,在空間概念上給觀眾帶去強烈沖擊力。記者既是見證者、記錄者、觀察者,也是思考者,用新聞眼去看、去發現行走中的每一個故事。記者在現場,畫面是動感的,每個國家每個地區不再是空洞和蒼白的概念,而是生動和真實的鏡頭語言。比如,在裕廊化工園區旁邊的著名飛禽公園,我們看到了新加坡人保護式開發的理念;從呼呼轉動的海上風車,看到了荷蘭綠色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從建設之初就已經預埋好的數十根地下管道,看到了日本人規劃工作的嚴謹……這種帶些探秘性質的方式也讓觀眾在有趣的小故事中得到啟發。在說話方式上,我們摒棄高深澀的說教,選擇貼近民生的草根表達。在新加坡采訪時,我們了解新加坡污水處理的反滲透膜技術世界首屈一指,然而形容處理過程的專業技術術語過于艱澀,我們就用足球和頭發絲作為比喻,污水中的各種細菌相當于一個足球大小,而阻止細菌的膜的孔徑只有頭發絲的百萬分之一,兩相對比,一目了然且生動有趣。
本次報道整合了多媒體、政府、企業、公眾等多方資源,形成強勢傳播和廣泛影響,改變了以往主旋律報道讓黨政官員覺得教條、專家學者認為膚淺、老百姓感到乏味的局面,做到領導滿意,群眾愛看,專家認可。
四、1+1>2,立體傳播效果顯著
沿海開發系列大型新聞專題前后歷時半年之久,共攝制了三十集左右,每集長度5到10分鐘不等。為了將傳播的效應輻射到更大范圍和更遠邊際,在播出渠道上,我們注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省內與省外媒體多方聯動、立體傳播,產生了1+1>2的效果。除了在江蘇衛視的《江蘇新時空》欄目中首輪播出,還通過省市聯動、網絡同步、海外頻道輪播等多種渠道強化傳播效應。首輪播出時,江蘇網絡電視臺、優酷網、土豆網、酷6網等國內知名網絡媒體也同步直播并開辟播出專欄,吸引眾多網民點擊收看。此外,沿海各省市電視臺也攜手合作,辟出相關版面報道江蘇沿海開發的進程,面向歐美國家的江蘇國際頻道更是將節目翻譯成英文版本后在黃金時段推出。節目在準確、及時、充分地傳遞江蘇黨委政府聲音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江蘇沿海開發的蓬勃態勢,更加強了江蘇沿海地區與沿海各省、歐亞各國的經濟聯系和交流。
節目播出后,在社會各界引發熱議。美麗的異國他鄉風土風情、獨特的訪問視角、權威的深度解析、精美的包裝制作讓節目獲得關注。荷蘭、丹麥、新加坡等國先后組織訪問團來江蘇沿海地區展開投資考察。三大系列報道不但得到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和評價,還在沿海一線廣大干部群眾中產生反響,江蘇沿海地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得到很大提升。地處沿海地區的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聯系我們,要求購買系列節目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