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打開就業扶貧的一扇新窗
來 源:人社部發表日期:2017-09-21
2016年8月23日,45歲的林素金第一次走進“鑫冠帽業”扶貧車間,繁忙的生產車間讓內向靦腆的林素金感到緊張和局促。
林素金一家是山東彭樓村的建檔立卡戶,僅靠農業耕作維持生活。如今林素金在扶貧車間一個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讓一家人很滿足。
“我這個工作不影響農活,農閑時就過來做工,拿計件工資,車間離家又很近,還可以照顧家人,真的很不錯。”林素金說。
林素金道出了很多貧困務工人員的心聲。
近年來,全國各地人社部門積極探索,創建“扶貧車間”等形式的扶貧平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打開了一扇脫貧致富的新窗。據了解,山東目前有就業扶貧車間2720個,安徽建設就業扶貧驛站482個,陜西建立社區工廠74家,江西力爭實現就業扶貧車間鄉鎮全覆蓋,上述省份通過“扶貧車間”模式幫助帶動了數以萬計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
貧困群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新渠道
2016年8月,郭瑞霞得知山東家鄉在推進就業扶貧后,便將自己在青島的加工廠搬到了鄄城縣。在人社部門的幫助下,“鑫冠帽業”扶貧車間很快投入生產。
“創建扶貧車間之初我就想,不僅要給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有穩定的收入,還要增強他們生活的信心,現在這個目標終于實現了!”郭瑞霞告訴記者,目前扶貧車間吸納了幾十名像林素金這樣的貧困村民穩定就業,帽子、衣服等產品已經遠銷俄羅斯、墨西哥,大家的精氣神很足!
如今,和“鑫冠帽業”一樣的就業扶貧車間,在全國遍地開花,成為貧困群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新渠道。
面對農村貧困人口規模大,但因文化程度低、身有病殘、需照顧家庭等客觀原因,無法實現外出轉移就業的實際難題,2016年以來,山東省積極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打造了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就業扶貧新模式。
山東省的探索,是全國很多地區的縮影。
新疆南疆衛星工廠、江西寧都電商園、安徽岳西的“扶貧基地”等一大批就業扶貧車間模式的創建,不僅探索出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的新路徑,還充分挖掘了貧困地區在勞動人口、特色產業、閑置土地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將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的“先天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后發優勢”,意義深遠。
貧困村民擺脫貧困實現增收的新平臺
2016年,39歲的賈紅霞終于實現了在家門口的社區工廠領到工資的愿望。
“2000多塊錢的穩定收入解決了我們家的大問題,在家門口工作,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真的很知足。”賈紅霞說,“在社區工廠工作一年多了,收入越來越高,家里人都很高興”。
賈紅霞一家是陜西省平利縣典型的貧困搬遷戶。
平利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地帶,“十二五”末在冊貧困人口1.89萬戶4.48萬人。自2011年平利縣實施陜南避災移民搬遷工程以來,累計搬遷安置2.8萬戶8萬多人,建設了112個移民搬遷安置社區,集中安置2.5萬戶。
整體搬遷是脫貧的第一步,移民搬遷后如何實現穩定就業,不僅關系到每一戶貧困家庭的長遠生活,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2016年,平利縣探索創辦“社區工廠+貧困戶”的就業扶貧模式,以就業脫貧為導向,在11個鄉鎮25個社區建立了47家工廠,形成了廠房式、門面式、居家式等靈活就業方式,讓群眾就近就地就業,保障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建立‘社區+工廠’就業模式,引導搬遷群眾就業增收,實現精準扶貧。”陜西省平利縣人社局局長陳熙說。
平利縣委、縣政府按照“群眾搬到哪里,就業民生服務到哪里”的理念,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手加工項目進入社區,采取社區+工廠的模式讓大家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就業和顧家兩不誤,深受群眾歡迎。
2014年10月,平利縣藥婦溝社區引進了一家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特點是訂單和銷售“兩頭在外”、工藝簡單、便于物流運輸、有利于承接產業轉移,采取連鎖式發展模式,效果很好。
城關鎮藥婦溝社區工廠是平利縣移民搬遷安置區的縮影。截止目前,全縣共發展以針織品、電子元件、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社區工廠79家,吸納就業5000余人,初步實現了就業安置和就近城鎮化的目標。
“我現在一個月收入3000元左右,比以前在外面打工掙得還多,家里人都很滿意。”洛河鎮豐壩村張秀英心靈手巧、吃苦耐勞,在社區工廠的工資不斷增加,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心里很滿足。
這樣的探索,不僅穩住了貧困群眾的收入,更穩住了大家的心。
當前,“扶貧車間”已經成為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重要渠道。各地通過扶貧車間的建設,取得了貧困人口有效脫貧、企業緩解招工難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地區就業創業活力增強的“多贏”成效。
貧困家庭奔向美好未來的新希望
每天一大早,江西贛州龍南縣就業扶貧福利廠里一派繁忙景象。在寬敞的車間里,工人們聚精會神地插花、制衣,暢通明快的生產線環環相扣、井然有序。
“廠里的工人都是貧困人口和殘疾人,他們大多來自大山深處的偏僻農村,以前從未接受過技能培訓,有人甚至從未到過縣城,他們是最需要關心的群體,也是扶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廠長廖家利感慨地說,“廠里每一個工人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要帶領好這個特殊群體就業創業,責任重大”。
龍南縣就業扶貧福利廠是江西省第一家不以盈利為目的、專門扶持貧困群眾和殘疾人就業脫貧的公益性企業,這里鼓勵勞動創造,引導員工自力更生。
近年來,龍南縣人社部門為補齊扶貧的“短板”,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在深入基層一線調研后了解到,全縣貧困人口中有6100多人具有一定的就業能力并有較強的就業愿望。為此,以“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建成一個集培訓、就業、創業為一體的精準就業扶貧基地。
龍南縣的探索是贛州市的縮影。
作為國家扶貧重點攻堅區域和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贛州市在就業扶貧工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2015年,贛州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就業扶貧”新概念,通過對貧困勞動力的精準識別,實施就業援助幫扶貧困勞動力就業、開展就業培訓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依托產業發展擴大貧困勞動力就業、鼓勵創業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等一系列措施,堅持分類施策,真扶貧、扶真貧,幫助貧困群眾走出一條“就業脫貧”的新路子。
贛州市人社局副局長吳玉明強調,“我們通過立體式技能培訓提升貧困群眾‘造血’功能,依托產業優勢培育貧困群眾就業增長點,發揮能人效應鼓勵創業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多措并舉讓就業扶貧取得積極成效,深入人心”。2015年以來,贛州市通過就業扶貧解決了4.4萬余貧困勞動力就業。贛州市的探索也是全國很多地區的生動寫照。
扶貧車間、驛站、社區工廠等平臺和載體的建設,不僅成為貧困群眾提供了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更賦予了貧困家庭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王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