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計準則趨同路上中國應選擇的策略
作 者:黃燕飛 來 源:中國會計報發表日期:2016-05-13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資本不僅在引進來,也正“走出去”。會計是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有利于中國產品和資本與世界的交融匯合,降低交易成本。
在現有的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中國會計準則要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趨同,獲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仍然需要回答以下一些問題: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目標是什么?為了實現我們的趨同目標,中國應進行哪些權衡取舍?考慮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目標,我們可以開展哪些活動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趨同方式仍是最大挑戰
在具體準則方面,中國因為資本市場的發展階段、金融企業受管制程度較高,金融工具的種類、復雜程度與歐美等經濟體有較大差距。但是,隨著近年來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的發展,中國出現的金融工具也越來越多,改革后IFRS9—金融工具準則鼓勵企業應用公允價值計量權益性工具,這種要求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將是不小的挑戰,同樣的挑戰還可能出現在金融工具減值中預期損失模型的應用。
目前,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趨同方式的選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官員多次鼓勵中國改變趨同方式,選擇直接采用。并且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將下一階段的工作放在了準則的實施執行上,也就是IASB將開始評估聲稱實施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經濟體是否在應用層面執行了國際會計準則。
對于中國來說,還有一個挑戰是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訂理念正全面采用原則導向方式。這對于長期習慣于會計規范的中國應用者(包括財務報告的編制者、審計師、分析師)、習慣于成文法并將會計規范視為規則的政府監管部門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因此,我國需要轉變對會計準則的認識,在學習時更多探討其背后的原則,培養從業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案例情境式教育和準則應用指導應該成為我們會計準則體系中的重要基礎。
全面趨同順應市場需要
目前來看,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主要出于兩個目的,一是實現會計準則等效,即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等效,這樣可以降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轉換成本;另一個是提升中國會計準則的質量,對于中國市場上出現的新交易和業務,可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中已有的經驗和做法。這意味著中國會計準則制訂機構不能完全決定自己前進和發展的方向。
與此同時,歐盟等地區按準則形成的結果是否相同作為會計準則等效的標準,香港則是直接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
因此,如果中國希望持續獲得這兩個已承認中國會計準則等效經濟體的認可,就需要持續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保持全面趨同。這意味著,中國可能需要交出部分準則的制定權。
中國的確也有自己的發展現實。一方面,例如中國的市場經濟歷史只有30多年,政府管理機構的管理習慣和方式、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商業環境、法律法規、各種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還不能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提并論,這使某些基于公開、公平、公正市場交易的會計原則不能反映中國企業的經濟實質。另一方面中國長期實行規則性會計制度,法律規范屬于成文法體系。因此,會計準則的使用者(包括企業、各級政府監管部門、外部審計師等中介機構)和會計準則教育機構習慣于學習和遵守會計制度的具體規定,中國會計準則規范中多列舉出要求,很少解釋選擇此項要求背后的邏輯和理論基礎,因此,中國會計準則的教育者和應用者按原則性會計準則進行職業判斷的能力和素養都有待提高。
但現在也有積極的變化,從我國新會計準則中我們可以看到,準則的應用指南中增加很多示例,這些示例多與市場上現實的交易和業務相關,與以往的應用指南給出處理結果有很多的區別。
同時,中國會計教育中越來越多地強調案例和情境教學。我們相信這些努力可以幫助中國的會計準則應用者更好地理解準則的實質,提升準則應用者的職業判斷能力。
利益訴求決定同步的“腳步”
目前,中國準則在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時,采用的是“大爆炸”的方式,或者稱之為“批處理”模式,即一次性把所有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引入或者批量式地引入新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
其實,中國的趨同策略中沒有說明中國將如何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進度保持同步,也沒有說明生效時間保持同步還是準則正式稿的發布時間保持同步。
事實上,2006年中國以大爆炸方式整體性引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后,對于新制定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比較可行的方式是逐個評估和引入中國,生效時間倒不一定必須同步。這種方式有助于中國會計準則首先在準則文字層面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同步,同時有利于會計準則應用者減輕學習負擔,適應學習曲線,也有利于那些已經或將走進國際市場的企業更好地了解國際會計準則的新變化。只有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了準則的新變化和新原則,才有可能為準則的執行做好準備,實施效果會更佳。
在會計國際趨同過程中,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有的希望爭奪這一制度變遷過程中的領導權,有的期待利用此次變革的機會取得自己的話語權,有的是期待參與準則的制訂過程,有的則是期待搭上國際會計準則這趟便車,不同的利益訴求需要有不同的趨同策略。
目前來看,美國對于其公認會計原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認可的步伐顯然是在停滯,但是其目標沒有變化,要成為全球會計準則的領導者。中國與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一樣,選擇了采納或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目標是為了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過程中,通過使用國際化的商業語言,改善自己的投資環境、幫助本國資本“走出去”,同時期待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改革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