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庫,迎來百舸爭流新時代

本文刊于2015年1月29日人民日報。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迎來“發展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就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進行了深入闡釋,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意見》把高校智庫作為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高校在智庫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正在蓬勃發展的高校智庫又注入新的力量。
當下,中國高校智庫發展進入了怎樣階段,取得了哪些成果,還面臨哪些問題,文教周刊將連續推出《高校智庫,迎來百舸爭流新時代》與《高校智庫“熱”也需“冷”思考》,請關注。
——編者
這幾日,有關高校智庫發展的喜訊不斷:
1月22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起,并已評選近十年的《全球智庫報告》在全球55個城市同時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等7家中國智庫入圍“全球頂級智庫前150位”,在入選的7家中國智庫中,高校智庫就有兩家。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即將正式出版的《2014年中國智庫報告》中,依據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媒體影響力、公眾影響力、國際影響力,以及智庫成長與營銷能力六個維度對中國智庫進行了評價,在綜合影響力前30名中,高校智庫占了8位。
這標志著,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的當下,在去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明確提出,在緊扣國家重大需求,整合優質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形成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高校智庫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國高校智庫的發展與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未來,中國高校智庫將如何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如何生產出更多高質量的成果?
高校智庫林立,有影響智庫很少
高校智庫,有著其他類型智庫不具備的優勢與特點。但在具備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壓力與挑戰。
先說優勢,首先,高校學科齊全,有利于理論向應用轉化和學科交叉融合,產生新的思想。高校思想自由,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兼容并蓄,迸發無窮的創新活力。同時,高校人才密集,有利于智庫才俊輩出,并且不斷向政府和各行業輸送,高校技術先進,有利于新型研究手段的及時應用,保持決策研究的創新活力。高校對外交流廣泛,有利于廣納全球智慧為我所用,擴大中國聲音的全球影響力。此外,當前國家和各省市教育部門、各高校都在全面推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將智庫建設作為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和“2011協同創新”計劃的重要切入口,給予了高強度、可持續的投入。進一步深化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改革,推動基地總體上向問題研究導向轉型,這些都為高校發揮智庫作用、推進智庫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26日由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主辦的“教育智庫建設高層咨詢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高校智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校智庫百舸爭流的時代正在到來。”
當然,高校智庫的發展也面臨挑戰與壓力。正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智庫建設仍明顯滯后,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很大不足,有分量、有影響的智庫很少,結構也不盡合理,每年提交的咨詢報告對重大決策產生影響也較少。根本原因是問題意識不強、聯系實際不足、改革力度不夠。”
抓住歷史機遇,爭取更大作為
在認清高校智庫所具備的優勢與問題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認清,當前高校智庫還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做好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系統思考和整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改革要聚焦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層次難題,用綜合的而非單一的思路和方法加以破解。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我們正在推進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廣度和難度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教育已經全面進入改革的關鍵期和攻堅期。高校智庫應該抓住歷史性的機遇,有更大的作為,有更強的聲音。”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主任王榮華指出。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張東剛也強調,“著眼于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破除當前高校智庫發展中存在的觀念落后、體制機制落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打造一批專業高端智庫,為科學決策高水平決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高校智庫面臨重要發展機遇。”
推進體制創新,加快轉型發展
高校智庫,必須加快轉型發展。這是“教育智庫建設高層咨詢會”上專家們共同的心聲。
首先,要聚焦真問題,聚焦重大現實問題,聚焦黨和政府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王榮華就建議,智庫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提出的問題應該是“真問題”而不是“假問題”。“真問題”的提出一定不能僅靠領導點題派活,不能是研究人員的冥思苦想,也不能被網絡等輿論所左右、為“浮云”所遮蔽。要沉下身子到實踐中調研,對紛繁復雜的各種問題進行鑒別篩選,提煉出最有決策價值的課題和關乎長遠發展的課題。智庫的研究選題站位要高,切口要聚焦,關注實踐中那些具體的而又牽涉面廣的問題,然后對其進行系統性的思考,提出戰略性、宏觀性與前瞻性的決策建議。
“早在十年前,麥肯錫就已經針對2038年的中國進行前瞻性研究,這是基于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做出的長遠研究,國外高水平智庫與研究咨詢機構對于未來重大問題的關注值得我們借鑒。”有專家介紹。
其次,要做真正深入扎實的研究。為此,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和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都建議,“要做基于更廣泛數據的扎實分析,要讓分析有據有實。當然,這對高校智庫提出要求的同時,也對政府職能部門更全面、及時地開放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要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創新。要進一步改進評價辦法,把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實際貢獻作為核心標準,同時大力推動協同,智庫不應成為個別精英薈萃的“孤島”,要以協同創新的理念推進智庫制度的創新,打破各研究主體和研究人員之間相互分割、彼此屏蔽的壁壘,建立跨界、跨境合作協同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