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地這么做
1.上海市:創新共享機制,放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效應
通過委托管理、捆綁辦學、學區化集團化等機制創新,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輻射機制,縮短學校優質均衡的進程。一是自2007學年起,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委托管理工作,選擇中心城區品牌中小學以及有影響力的教育研究機構,接受郊區縣教育局委托,對郊區農村的義務教育階段相對薄弱學校開展全方位的管理。迄今為止已實施四輪,覆蓋全市17個區縣,先后派出支援機構140所(個),托管農村義務教育學校120所,惠及3400余個班級、11萬余名學生。二是針對城市發展規劃變化,上海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到郊區新城辦分校。上海中學、上海交大附中、格致中學、復旦附中分別到臨港、嘉定、奉賢南橋、青浦等新城開辦了分校,與總校實行師資統一調配、課程統一管理、考核統一實施。三是充分發揮學區化和集團化的成片統籌、資源整合、優質資源共享的功能,自2014學年開始,徐匯區的華理學區、田林學區,閘北區的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等一批學區和集團啟動“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后從2015學年起全面推行。
2.浙江省湖州市:“五大機制”提升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教師校長交流機制。堅持“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先行在吳興區、長興縣進行了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的試點,去年暑期在全市全面實施,讓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學校組團聯盟發展機制。以組建教育集團、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教育聯盟等方式推進學校組團聯盟發展,促進優勢互補、弱校改優、資源共享、攜手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機制。切實抓好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領雁工程”和每五年一輪的城鄉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升專業水平。2014年共舉辦各類教師專業培訓30個班次,共培訓教師2898人次。組織選拔331名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培訓,選拔399名骨干教師參加省級培訓。名師名校長培養機制。通過舉辦名師、名校長高級研修班,外派掛職鍛煉,組織國(境)外學習培訓,開展市第三屆名校長評選活動等加快培養名師名校長,共評出28名市級名校長。同時,建立“名師工作室”等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去年省第十一批特級教師評選中,共有11人上榜,創歷年新高。創新育人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創新課堂教學及新時期育人模式,促進區域教育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
3.貴州省丹寨縣:孩子寄宿,老師就是愛心父母
“寄宿”學校,“吃住”為大。“吃”的方面,全力讓家長滿意。每年投入300萬元,配備了200名食堂工勤人員,將其工資納入財政預算。按照公益性、零利潤的原則運營,糧、肉、油實現“四統”采購,通過食堂外墻公示牌,詳細記錄了每天采購情況、每餐菜譜,為21750名中小學生提供貴州模式“營養餐”,每餐兩菜或三菜一湯,做到營養午餐真正營養。真正做到讓家長滿意。“住”的條件,一樣讓家長放心。實行24小時動態管理,教師對口聯系寄宿生,及時掌握學習、生活和思想動向。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投入1000多萬元,為12000多名寄宿生提供床上用品,并安排了專職宿管員;同時每年安排200萬元聘請120名安保人員。此外,每年還安排60萬元解決學生每月返家的交通費用。對于低齡兒童,還專門安排教師做“愛心父母”,“一對一”或“一對多”進行特別照顧,幫助解決低齡學生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著力讓家長放心。同時,還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出臺政策保障進城務工隨遷子女100%就近入學,并享受與本地“寄宿”的孩子同等待遇。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殘疾青少年入學,2014年全縣三類殘疾青少年入學率達到85.7%。
教育督導讓百姓受益
聽,他們這么說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人大代表羅蓉:“教師動起來,教育活起來”
“教師動起來,教育活起來”如今已成為夷陵教育界最流行語。原實驗小學教師蘇慶華,現在是兩所農村小學的校長,2012年交流到趙勉河小學后,硬是憑借自己的激情和汗水,用兩年時間讓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徹底變了樣,受到家長的稱贊。學生秦凱威的爸爸在家長會上深情地說,蘇校長“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主動來到大山深處,把一顆心完全奉獻給了學校、學生,我們敬佩您!”從上海中學去霧渡河初中交流的周成老師,將農村學校體育課上得風生水起。據介紹,類似這樣的老師,比比皆是。他們到一所學校,就帶好一個學科組,帶動一片教師。農村學校不再為缺音、體、美教師開不齊課程而鬧心,不再為沒有名師指導幫扶青年教師成長而苦惱,不再為學科組建設而發愁。偏遠農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區孩子一樣享受到優質教師資源,整個教育系統活起來了。
2.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趙勉河小學校長蘇慶華:均衡發展讓山區學校變了樣
樹木蔥蘢,綠草如茵,一幢四層集辦公教學于一體的綜合樓與學生公寓遙相對立,中間是寬闊的塑膠運動場和籃球場。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本地名人趙勉雕像矗立在廣場,富有啟迪意義的校訓立于樓頂,師生的書畫作品懸掛在走廊。晨曦中,瑯瑯的書聲不絕于耳;夜色里,寬敞的教室燈火通明。幽雅的環境,令人賞心悅目,如同置身一個游覽勝地。來過的人都說,這里就是花園式學校,就如夢中的凈土,而它——趙勉河小學,真真切切就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大山深處的一所農村小學。
2012年8月,我到離城區8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的趙勉河小學擔任校長。初到學校,映入眼簾的是簡陋的土操場,陳舊的教學樓,簡易的小食堂,缺少功能室和現代教學設備,教師隊伍的水平更不能與這所近80年辦學歷史、明朝戶部尚書趙勉故里的學校聯系起來,24名教職工中大多為本地民轉公教師,且平均年齡高達51.7歲,僅有1名女教師。就這樣一所夷陵區最邊遠的農村小學,得服務于3個行政村,8000人口。家里但凡是有點辦法的都送孩子擇校而去,留下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三年來,教育督導部門把“推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作為督導重點,關注偏遠山區學校的發展建設,使得趙勉河小學同其他同類偏遠山區學校絕處逢生,凸顯生機與活力。
3.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家長龔方:我越來越堅信,我的選擇是對的
我叫龔方,是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三年級一班學生龔海川的爸爸。 30年前,由于家境貧寒,我只能在弄堂附近的洵陽路小學就讀,那時的條件差,教室破破爛爛。三年前,我的寶貝兒子龔海川要上小學了。當時,全家進行了多次討論,多數認為現在完全有經濟基礎讓兒子去收費高、條件好的民辦學校讀書。而我卻堅持讓兒子就讀洵陽路小學。理由很簡單,今天的洵陽路小學——我們家門口的學校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我多次探訪學校,親眼目睹了自己曾經就讀的母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的設施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漂亮了,學校精心設計了校園文化,移步易景,處處都能感受到豐富的育人元素。我還看到,學校從門衛到老師,每個人都很親切、熱情、友好。我親眼看見老師蹲下身子與一年級的孩子談話,親眼看見老師手把手教孩子握筆寫字,親眼看見體育老師放學后和孩子們一起在操場上踢球跳繩……我了解到,上海在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其中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創建學校,洵陽路小學就是這樣一所學校。這類學校不挑選生源,不集聚資源,不爭搶排名,而是遵循教育規律關愛每一個學生,滿足孩子個性發展,為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建一個樂園。
2012年9月,龔海川走進了洵陽路小學。三年來,我充分感受到:學校樹立了全面育人的質量觀,不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也非常關注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身體鍛煉,學校開設了豐富的課程,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快樂。如今我更加堅信三年前的選擇是正確的,我的孩子能夠就讀這樣一所學校是幸運的。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3日 13 版)